正因如此,依靠自力更生获得粮食的途径,对游击队来说只能算聊胜于无。
游击队最大的物资补给来源还是周边地区的村镇原住民。
这也是游击队往往需要得到民众支持,或者本身就是民众转变的才能坚持下来。
弄清楚游击队的补给来源,想要消灭他们就变得不复杂,只不过手段比较残暴罢了。
这就是大汉帝国对外入侵需要使用无限制战争条例的缘故,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三光政策。
杀光!烧光!抢光!
既然无法分别附近村镇中良民的比例多寡,干脆就全都灭掉,仁慈一点的把其中的民众迁移走,但这么做需要消耗不菲的粮食。
所以在野蛮的时代里一般都是屠刀举起落下,干净利落。
这就是为什么在人道主义盛行的时候,入侵者的暴行才会公之于众。
并不是说冷兵器时代入侵者一个个都很仁慈,或者说入侵者都没有遭遇过游击队骚扰的麻烦。
而是冷兵器时代通讯不发达,更没有记者狗仔队之类的职业人士曝光。
所以游击队以及支持他们的民众都已经变成尸骨被入侵者永久的埋在地下。
现如今大汉帝国的入侵战争就差不多,不是大汉帝国入侵时没有遭遇过游击队,而是哪里爆发游击队哪里的民众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久而久之,游击队就消失了。
阿拉伯半岛闹得这么凶,说白了还是因为阿拉伯半岛没有经历战争直接从奥斯曼帝国手里接管过来,被大汉帝国的官员们视为直辖本土,所以自然剿灭游击队的时候束手束脚。
不用饿肚子的游击队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可不能小觑,他们都是本地人,最懂的就是避实就虚,再加上当地民众的掩护,占领的汉军在游击队面前就跟瞎子聋子一般,被打个伏击什么的太正常了。
虽说汉军中的武士兵团在贫瘠地区战斗士气不足,但好歹也是正规军,武士兵团大部分都是老兵组成,哪怕没什么士气也不是一群阿拉伯起义军能抵抗的。
阿拉法特能打出一个大胜仗靠的不过是伏击的先手优势以及以多击少的便利。
即便如此,起义军的伤亡比起被击溃的武士兵团也维持在1比1作用。
打了胜仗战损比却持平,可想而知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多大。
难怪阿拉伯半岛在默罕默德阵亡后,一直被奥斯曼帝国镇压起不来身。
只是战败的奥斯曼帝国让阿拉伯半岛的起义军首领信心爆棚,再加上阿拉伯半岛上一直没有遭到汉军的进攻,起义军根本没有见识过汉军真正的可怕之处。
即便是接管的汉军也都是武士军团,使用的武器装备跟奥斯曼帝国差不多,火绳枪和大刀长矛搭配。
大汉帝国的燧发枪用来武装大汉近卫军都不够用,需要分批次,自然不可能给武士兵团列装燧发枪。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12095/358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