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二十年,王邦被调离京县令,改任三川大都督,尽管王邦在京县很努力。
而且拥有着巨大的权力和资源。
可无论王邦怎么努力,除非是挑战现有制度,否则仅仅只是凭借着他的权限,依靠正当途径,是很难解开京县所遇到的这些问题的。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京县没有办法解决荥阳的虹吸现象。
依旧还是有大量的青壮被荥阳和洛阳给吸走了。
王邦很想用特权去改变这个现状,但是那又能怎样?
当他离开之后呢?
还用特权去保持这个现状吗?
荥阳的地理位置在那里摆着呢,这是京县永远也比不上的天然优势。
国家的运行也是需要成本的,打压荥阳,抬高京县,这其中牵扯到的成本可不仅仅只是行政成本,还有更多的商业成本。
最终影响到的,会是国家的税收等问题。
这是王邦第一次体会到无能为力的感觉,有力无处使,很让人觉得无奈。
三川大都督这个职位其实是一个虚职,手中没有任何的权力。
他唯一的权力就是天天在三川郡府到处乱晃悠,可以去查看郡府内的一切事物。
包括郡守做出的一切决定,不论是正常的公文,还是探讨的一些细节。
这是王不饿为王邦单独设置的一个职位,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熟悉一下一个郡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又需要考虑哪些东西。
因为是匿名在地方上上的学,所以王邦的基层生活经验很丰富。
无论是亲自体验的,还是听同学们说的,这些已经足够让王邦去了解基层的一些实际情况了。
去少儿城担任县令,让王邦初步有了步入官场的一些经验。
相比较于直接上马而言,少儿城那边的情况稍微简单一些,更适合王邦这种新手来积累经验。
京县属于一个存在感不强的县,让王邦去担任县令,也是要让他体会一下基层县令更多时候的无奈与现实的残酷。
起码这一年让王邦知道了,大汉并不是每一个县都如同荥阳那种大县一样辉煌的。
每一个看起来很牛逼的县,他都在吸收着周边县的血。
而在担任三川郡大都督的时候,虽然手中没有了权力。
但是王邦却通过这个职位了解到了一个郡守是如何调节郡内各县平衡的。
虽然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
建元二十一年,年满二十岁的太子王邦被调离三川郡,正式的进入到了朝廷,以太子的身份,兼任了一个内阁成员的身份。
这一年,王邦主要还是多听,多看,多学。
建元二十三年,太子王邦开始更多的参与到了内阁的会议中,从之前的多听、多看、多学,变成了开始参与讨论,甚至有些时候与大臣们据理力争了起来。
虽然互有输赢,但是王邦的成长也是飞快的。
建元二十四年五月,王不饿在月中的一次内阁会议上,突然提出了让太子监国这个提议。
大臣们纷纷惊讶的合不拢嘴。
王不饿的身体不说强壮如牛,可由于这些年经常锻炼,加上营养也能跟的上,所以身体状况根本就不像同龄人一样,实际状态估摸着也就刚刚四十岁左右的水平。
而今年的王不饿,已经将近四十九岁了。
让太子监国?
虽然太子这些年表现的也还不错,大臣们也都看在眼中,可是现在的太子还是太稚嫩了啊。
任凭大臣们怎么劝说,王不饿反正是下定了决心,就是要让太子监国。
胳膊拗不过大腿,大臣们只能同意了皇帝的提议。
建元二十四年下半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太子王邦开始正式监国。
而在这半年内,王不饿的日子依旧跟往常一样,跟以前的生活节奏是一模一样的。
对于大臣们来说,其实影响也不算是太大,只是以前有什么事情直接找王不饿,现在需要直接去找王邦。
王邦处理完了之后,所有处理过的公务,会送到王不饿的案台上。
若是王不饿觉得没问题,那就直接通过执行,若是王不饿觉得有问题,就打回去让王邦重新批复。
建元二十五年,整整一年的时间也是如此度过的。
刚开始大臣们虽然很不情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也就熟悉了这种方式。
随着太子处理事情越来越成熟,考虑的越来越周全,大家这才意识到王不饿为什么要选择让太子监国了。
建元二十六年,王不饿开始渐渐的淡出了政坛,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王不饿再去逐一审批了。
仅仅只是在一些大事,以及军事上面需要最后的把关,其他的都是太子批复之后直接通过就行了。
建元二十七年,大汉组建了第一支远洋探索船队,这一次的探索,发现了后世的济州岛,以及日本。
虽然岛上没有人,但是这个消息还是给大汉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于是第二支船队立刻开始建造。
建元二十八年,王不饿已经彻底的放手了,所有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王邦。
虽然名义上还是太子,但是现在的王邦,已经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了。
建元二十九年,五十四岁的王不饿宣布了退位,将皇帝禅让给太子王邦的决定。
这个计划,是王不饿在决定开始培养王邦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的,他只不过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了这个计划罢了。
而在王不饿打算公布这个计划的前一天,将王邦叫到了身旁,语重心长的告诉了他一件事情。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12170/484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