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院子后,段增还有些莫名其妙。
他不知道今天这是怎么了,先是段颎对他的提议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接着向来对他严厉的苏夫人也变得和颜悦色起来,对他的态度完全变了个样。
他不知道的是,等段增退出去后,原本脸色还保持平静的段颎却突然笑了起来:“增儿今天的举动真是给老夫大大长脸啊,连天子都特意表扬老夫,说老夫教子有方,还要朝中百官也要像老夫一样好好教导后辈。”
原来,今日段增派人去设棚施粥,这一幕刚好被路过的蔡邕看到了,蔡邕回到家中后立即上了一道奏疏,请求皇帝打开府库,赈济灾民。
在奏疏中,蔡邕还特意将段增赈济灾民的举动大大夸奖了一番,说他有仁者之心。
汉灵帝虽然贪财,但不管怎样,身为天子的他,还是必须维持自己仁德的形象的;所以读了蔡邕的奏疏后,当即将段颎招过去表扬了一番;又召集百官,将奏疏的内容告知他们。
段颎之前依附宦官,备受士人们诟病;此次段家却率先赈济灾民,那些士人得知之后,不管心里心里怎么想的,口头上却是一致的在夸赞段增,让段颎倍感脸上有光。
所以今日段颎才会显得如此高兴,对段增的提议不假思索便同意了。
……
接下来半个多月里,段增都留在府上没有出去。
他每天早上起来后都会坚持练习拟熊拳,感觉力气有了一点增长;空闲下来便练习书法,或者看一看书。
那些儒家典籍,虽然不怎么感兴趣,但他知道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既然想要融入到士人中去,那就必须要读一读这些儒家典籍。
在这期间,被段增当做伴读的顾景每天都会和他一起读书习字。
不过,顾景虽然以前在他父亲的教导下读过一些书,识得一些字,但毕竟年纪还小,学到的东西还很有限,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
好在他学习起来非常刻苦,只要有时间就会看一看书,若是碰到了不认识的字就会向管事请教,那用功程度甚至让段增感到汗颜。
而担任侍女的顾岚刚刚被收留的时候,还显得面黄肌瘦,相貌普通,但经过这段时间的调养后,随着营养跟上,面色变得红润起来,换上一身绿色深衣,顿时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她虽然年纪还不大,但心性早已成熟,照顾段增起居时显得非常勤勉而细致,让段增享受到“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惬意。
至于收留的其他十八个孩子,段颎专门安排了一个管事来教导他们。
这些孩子都出身穷苦人家,别说是识字了,甚至连大名都没有一个,平日的称呼基本上不是“狗蛋”,就是“二丫”,所以段增收留他们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取名字。
这个时代的人取名字可不是随意取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则。
尤其是在东汉,因为王莽改制的结果,东汉时期的人取名一般都只是单字名,比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名字,都是如此;而像“皇甫嵩”、“诸葛亮”等,则属于复姓。
而具体到段家,又有行辈的分别,比如段颎这一辈的人,取名都从火,像段颎的“颎”字里就带了火,而段增堂叔段煨,同样是带火。
到了段增这一辈取名则从土,比如段增的“增”,段坤的“坤”,都是如此。
当然,这十八个孩子毕竟不是段家的人,取名的时候不需要讲究这些;不过为了方便,最后段增给他们取名时还是给他们取了带土的名字。
除了名字以外,这些孩子遇到的问题还很多,受限于以前生活的环境,他们不仅没有半点基础,更是连学习的意识都没有。
负责教导他们的管事每天都会向段增抱怨,说他们脑子太笨,不堪教化,每当这个时候,段增都不得不努力劝解,这才让他没有“罢工”。
好在,这些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都知道,若不是段增收留他们,并让管事来教导他们,那他们别说是坐在舒适的屋子里安心读书了,就是每天肚子都填不饱。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很珍惜机会,知道要努力读书;而且他们对段增也非常感激,每次见到段增后都会发自内心的对他行礼问好。
段增也没指望将这些孩子都培养成饱学鸿儒,只要他们能读懂和书写常用的字就行。
毕竟将来是个乱世,段增更希望将他们培养成能带兵打仗的人,若是他们中能出一两个将军那就最好,就算出不了将军,但只要他们能成为合格的军官,那同样不错。
至于其他方面的事,灾民那边,或许是有段增带头,在接下来洛阳城里的大户人家有不少都开始设棚施粥,接济灾民,顿时让灾民的日子好过不少。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1603/36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