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婴把陈平、邹离、钟平、腾其召入商议。
陈平道:“陛下,杨喜三万大军对付匈奴数万人,应当没问题。”
邹离道:“陛下说过,攘外需先安内,我们的重心在东边,不宜在西边投入过多兵力。”
钟平道:“陛下,为了不影响灭六国,若有必要时,可暂时先放弃西边。”
腾其道:“陛下,必要时,可把在月氏国的一万骑兵调回羌国支援,还可向月氏国求援。”
陈平对他道:“月氏国能自保就算不错了,根本没有余力支援羌国。”
对于子婴来说,跟月氏国结盟,连通西域,是为了宣扬国威,为那西域纳入版图做前期准备。要是秦国被匈奴打得需要月氏救援,有损国威。
子婴道:“杨喜将军会全力应战,若他抵挡不住,再做计较。关键是东边,不能影响灭六国的计划。”
————————
绵蔓河,位于井陉西则不远处。
在原本历史上,是韩信背水一战之地。
当时赵军在东岸建造有壁垒,主将为陈馀,兵力有十万,韩信采取诱敌之计引诱陈馀率大军穿越井陉道,来到绵蔓河作战,韩信派出的伏兵,趁机攻取赵军营垒。
当陈馀对背水一战的汉军久攻不下时,赵军士气大幅度受挫,当陈馀率军回到井陉口东侧时,发现营垒已被汉军攻取,营垒插满了汉军旗帜,赵军顿时士气崩溃,汉军趁机追杀,大获全胜。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井陉之战。
一个现代人来到这个时空后,他的军队要再次突破井陉,不再需要大战,只需要用谋略智取。
陈馀带着王元以及五万秦军,经过大半个月的行军,在九月十八日来到井陉的西边。
这里不属于太原郡,不是陈馀管辖,但陈馀说带兵回去,守卫这里的赵军不敢阻拦,也没有多问,放秦军进入。
王元和部下们进入后,突袭为数不多的赵军,把井陉口西侧控制,然后再率军东进。
井陉口由西至东约四十里,王元和陈馀在当天下午来到了井陉口东边入口,从入口处望去,前边不远有个赵军军营,军营不大,只有三千士兵驻守。
太原郡、河东郡都没有丢失,没有派驻重兵驻守的必要。
王元对陈馀道:“陈将军,我们只要夺取这个营寨,灭赵大计就成功了一大半。”
陈馀笑道:“我要进去营寨,赵军中谁敢不从。”
随即,陈馀带着王元和秦军们,向营寨方向走去。
在前往营寨的同时,王元让弟弟带着骑兵在营寨周边巡视,确保夺取营寨后,没有活着的赵军回去禀报,绝对不能让敌军有人通风报信。
守卫营寨的赵兵们,见是自家军队前来,还望见许多骑兵在周边“巡视”,没有丝毫警惕。
陈馀走到营寨门前,大声喊道:“我来大将军陈馀,我有事进去要跟你们都尉相商。”
王都尉迅速前来,见到陈馀后,恭敬作揖。
陈馀道:“我找你有事,进去后详谈。”
王都尉没有丝毫怀疑,命人打开营寨门,陈馀、王元、秦勇和数十名秦兵进入营寨,其余人在营寨外等候,离营寨门口很近。
刚进入不久,陈馀停下,对王都尉道:“王都尉,我要送你一样礼物。”
此时,王元走到王都尉身后。
王都尉跟着停下脚步,问道:“大将军,是何礼物?”
突然间,一把剑从背后插入他的心窝,王都尉不知怎么回事,眼睛瞪得大大的,稀里糊涂就死去了。
王元大喊道:“弟兄们,冲进来!”
这时,在站门口的秦军猛然间冲入,见赵兵就杀。
赵兵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怎么会自己人打自己人,稀里糊涂地被秦军斩杀。
没有耗费多少功夫,三千赵军全部被斩杀。
由王威率领的骑兵,在营寨周边巡逻,发现有少数赵兵从营寨后门逃出来,其中有少数有坐骑,都被骑兵全部击杀。
营寨内,所有部将被召集起来,陈馀就站在王元旁边。
所有人皆神情兴奋。
王元朗声道:“诸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这位是赵国大将军陈馀,弃暗投明,归顺大秦,才带我们一路北上,直至来到这里。”
吕马童道:“原先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要奇袭赵国腹地。”
王威向陈馀作揖道:“陈将军,该叫你代王了。”
王元公布皇帝册封陈馀为代王一事。
陈馀把诏书取了出来,高高举起,朗声道:“等攻陷邯郸,灭了赵国,我便是代王!”
此时的他,可谓是得意忘形,心中畅快至极,他以前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能当王。
井陉已被秦军控制,井陉东边营寨已经易主,赵国所有人都还蒙在鼓里。
对于灭赵,陈平有全盘的计策,只要秦军到这里还不被发现,那就已经成功了八成。
会议结束后,众将散去,王威留下。
王元道:“你立大功的机会又来了,我们这一万骑兵由你统领,让你带骑兵直扑邯郸,清除邯郸外围赵军。陈馀先行一步进入邯郸,带他打开城门后,你率骑兵冲入邯郸。”
他把全盘计划说出来。
王威兴奋道:“哈哈!我要扬名立万了。这一路上,阻挡我的赵兵杀无赦。丞相真是足智多谋,这样的法子亏他能想出来。”
对于陈平这个人才,王元和王威都打心眼里佩服。
一天后,秦军的物资全部运抵营寨,那是秦军的制式武器。
这天,陈馀带着一万亲兵南下,目标是邯郸。
这是陈平之计,能用最快速度、最小的代价灭掉赵国。
从井陉到邯郸,全程四百余里,沿途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只要没有军队阻挡,数天就能抵达邯郸。
五天后,陈馀和一万骑兵顺利抵达邯郸,又再派人去通知王元。
陈馀派出的人,都是他信得过的亲信。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19977/657273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