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大,中文系。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讲古诗,但不讲古人写的古诗,今天咱们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讲一讲现代人写的古诗。”
说完,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眼神从左到右扫过。
“首先大家都来讲一讲自己心中现代人写的最好古诗词都是哪一首,哪位同学先来?”
“好,中间倒数第三排那个男生你来说一说。”
同学们齐刷刷的回头,男生站起来思考片刻,朗声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等该同学朗读完,老教授点头道:“这首词不但和现代人作的古诗词相比超群绝伦,即使放在古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足以傲视群贤了。很好。”
“其他同学呢?都来说一说你们心中最好的现代人写的古诗词。”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终于,有一位戴眼镜的妹子念出了这首出自《三国演义》的古词,作者李浔。
在女生念词的时候,老教授运笔如龙,顷刻间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出现在了黑板上。等女生念坐下后,老教授回头面向教室里的这群天之骄子们。
“几年前,《三国演义》横空出世,与此同时,李浔的一首《临江仙》让老师惊为天人,这正是从那时起,老师才第一次注意到李浔这个年轻人。而就在昨天,《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发售,老师第一时间就买了一本,等老师看到力挽狂澜的于谦竟落得斩决的下场时,真有种痛彻心扉之感。”
“于谦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一个大大的悲剧,李浔作为本书的作者,竟然为这样一位英雄安排了这样悲惨的结局,真是何其残忍。但同时李浔又专门为于谦于少保写了一首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一成,于谦这个角色便彻底火了,这个角色虽是虚构,但其精神必将照耀着每一个后来的华夏人。”
说着,老教授霍然转身,提笔刷刷在黑板上写下整首的《石灰吟》。
“今天咱们好好来分析一下这首李浔以于谦之口写成的古诗。”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又火了,大明王朝的京城保卫战火了,于谦火了,《石灰吟》也火了。
在短视频平台。
一夜之间,无数播主慷慨激昂地朗诵,或配上金戈铁马的影视片段剪辑,或配上简略的于谦生平介绍,气氛渲染到处,无数网友为之落泪。
在问答类社区。
有网友发出这样的疑问:“于谦明明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却最后仍然被处死,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不是特别的多?《石灰吟》明明是李浔的作品,可为什么一念到这首诗,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于谦这两个字?”
在全国各个大学课堂。
不时就有老师忍不住要提一提李浔、《明朝那些事儿》,或者《石灰吟》。
甚至就连人民日报以及其旗下各路媒体也纷纷转发和解读。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热度丝毫不逊于曾引起巨大轰动的第一部,甚至还犹有过之。
戴盈晚上甚至专门打电话过来,说儿子学校的老师也专门讲到了这首《石灰吟》,还是儿子今天眼睛里全是自豪。
李浔则非常臭屁地回复说:“儿子自豪就对了,有我这么优秀的老爸,他不自豪难道还要自卑啊!”
“自吹自擂,脸皮真厚。”电话那头戴盈笑道。
李浔不甘示弱道:“自吹自擂?你自己去网上搜搜有多少大学教授都在捧你老公呢,那个清木大学的教授,叫什么来着?对了,周洋教授,周教授就非常有眼光呀,人家不是说了吗,你老公我就是晚出生了几百上千年,否则今天也必然是和李白杜甫齐名的人物!”
“啧啧啧!”
戴盈听李浔越吹越没边了,忍不住道:“你还和李白杜甫齐名,我和你说,这话你也就和我说说得了,这要是传到外面去,你看网友们会不会反过来喷你!”
李浔完全就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
“李白杜甫的诗确实很牛,可我也不是吃素的呀,这也就现在写书写词基本没有收益,写这种东西就只能落个自娱自乐,还不如写写剧本赚点真金白银,我和你说,现在写诗要是能有古代的收益,你老公分分钟化身诗神!”
“呦呦呦,你还越说越来劲了!”
“不信?那好,我马上给你写一首,你可听好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怎么样,不错吧!”
戴盈有些发愣。
李浔马上又来了。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戴盈刚想说点啥,李浔那边又来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这一晚上,戴盈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脑海里反反复复都是李浔刚刚隔着电话说的那些诗词。不可否认,李浔是全国甚至全世界非常顶尖的那种人。
从前她也确实有过一段时间非常非常地崇拜李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崇拜总是会慢慢减弱的。
西方有句谚语,叫:“奴仆眼里无英雄。”
说的就是,大英雄光芒万丈,离英雄很遥远的人会非常崇拜他,可作为伺候英雄的奴仆,因为每天都能接触英雄,知道英雄也要吃饭上厕所,也会发烧感冒肚子疼,也是一个人,久而久之,心中在多的崇拜也消耗尽了。
夫妻更是如此,曾经有一位名人娶了一个明星女神,但娶到手后有一天见到女神便溺憋得满脸通红,顿时心中所有的美好想象都烟消云散,结果两人最后顺理成章的离婚了。
李浔身上当然也有很多毛病,夫妻两个相处久了,另一半眼里难免看到的更多都是缺点,戴盈也不能完全免俗。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20052/8335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