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观察的战士,放下望远镜又说:
“加上之前的小三百,快有五百鬼子了。比咱们排的人多十倍不止,快有二十倍了。”
排长刘维红嘴里含着一块糖,听到战士的分析,一个轱辘坐起身来:“看来,小鬼子是要有动静了。”
他趴过去,接过战士手中的望远镜,观察着远处敌人的动向。
长久以来的作战,使得他的战斗经验极其丰富,一些微小的细节放大,刘维红断定敌人确实要进攻了。
他提醒道:“准备好防炮。”
“知道啦!”
躺在坑里的刘小天拉长了调子笑嘻嘻的说:“小鬼子就那三板斧,没什么好稀奇的,我都记住了。”
刘维红扭头瞪了一眼,这个不省心的货。
就不该放在自己的手下,没大没小。打仗不是儿戏,一个不小心把命丢了,他怎么跟自己的堂叔交代。
等打完这一仗,就把他踢到一营,省心。
旁边另外两个战士,也是打了多半年仗的老兵了,对于排长的提醒十分信任,默默的做好防炮。
果然,没过十分钟,敌人的炮击便开始了。
就是炮弹有点怪,没有像以往那样剧烈的爆炸,只是落地以后嘶嘶的往外冒气。
“这是什么玩意儿啊?”
刘小天胆子大,还坐起身来观察落在身边不远处的炮弹。
“你不要命了?!”刘维红怒斥道。
“堂哥,鬼子的炮弹不爆炸,就是往外冒气,能有什么危险的?”
闻言的刘维红猛地坐起来,只是一眼,他便认出了那东西:“不好,是毒气弹,把毛巾打湿了,捂住口鼻。”
新二团跟鬼子打的仗多,遭受毒气弹攻击也不是一次两次,基层军官和老兵都已经有经验了。
他们迅速拿出水壶,把毛巾或者布料什么的,打湿了捂在口鼻上。
如此,虽然不能完全免疫毒气,但也能够抵挡住大半的伤害。
刘维红把仅有的防毒面罩,给刘小天带上。
“堂哥,这是团里配给你的,你得带上指挥战斗啊!”
刘维红一巴掌拍在他头上:“别废话,戴好了,眼睛瞪大了,鬼子上来了就通知我们。”
八路军部队连武器都不能足额,更别说防毒面具了。
新二团倒是有一些,从鬼子手里缴获的,总共一百多具。配发给了基层的排长班长,
一个不受毒气影响的老兵,才能尽可能的将战友都带回来。
刘维红并没有选择撤退,有毒气遮蔽山道难行,不一定能走出毒气的影响范围是一回事儿。
另一方面,他们的任务是坚守阵地,不放一枪一弹就退缩。
他没有脸面回去,战士们也不会答应。
毒气很快弥散开来,即便有着湿毛巾的过滤,还是无法完全避免。
刘维红只觉得头闷头痛,心里头一阵恶心,比他去年发烧时烧的迷迷糊糊还难受。
小鬼子真他娘的卑鄙,等着,爷爷非得让你们好看不可。
佩戴了防毒面罩的日军,真就有了些生化兵的味道,朝着山坡上攀爬,往八路军的阵地上去了。
向井敏明站在最后方,离毒气好几百米远,也还是很谨慎的戴上了防毒面具。
毒气的迷雾中,没有丝毫的声音,就是好消息。
他欣赏着这一杰作,不愧是皇军最有力的毒气——茶一号。
茶一号,也是日军起的别名,毒气的正统名字叫氢氰酸。
它是全身中毒性毒剂的一种,是一种速杀性毒剂,可迅速致死。
吸入高浓度氰化立即昏迷、呼吸停止,于数分钟内死亡(猝死)。
向井敏明对此种毒气并不陌生,他曾对一个疑似藏匿八路的村庄,使用了茶一号毒气。
十分钟后派人进去检查,里面的人畜通通死绝了。
对付某只游击队时,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比芥子毒气好用多了,都省得补刀。
砰,突兀的爆炸声搅动了毒雾,也把向井敏明的思绪拉回:“补刀需要用手榴弹吗?”
机枪声,更多数量的爆炸。
他的脸色一变,喃喃自语道:“土八路真的是属蟑螂的,这都还没死?!”
听得出来,里面是在交火。
“哥,鬼子上来了。”
透过稀薄的毒雾,刘小天注意到堂哥的脸色很难看,摇晃了两下都没动静。
他自己也顾不了许多,拿起一颗手榴弹,拉弦投掷一气呵成。
“小鬼子,来呀,爷爷的手榴弹多的厉害,就怕你们吃不下。”
一颗手榴弹接着另一颗,落在正在攀爬的日本兵身边,那就是要命的东西。
机枪响了,扔的不亦乐乎的刘小天扭头一看,堂哥跪在地上,吃力的扣动扳机,点射敌人。
如果防毒面具给堂哥戴上,此时就不会是这副模样,他又会怎么做呢?
刘小天无法想象,他只能更加卖力的投掷手榴弹,狠狠的揍小鬼子,给堂哥给战友们出气。
“小鬼子,来呀!”
“来呀!”
大声的吼叫会加倍消耗氧气,声音沉闷也传不出去多远。
刘小天吼叫着,似乎有着用不完的力气,一口气扔出了三十几枚手榴弹,快把两箱的都扔完了。
效果也是极其显著的。
一颗颗扔下来的手榴弹,就好比催命的生死符。完全看不到底下有多少,在哪里。
承受不住的小鬼子,留下满地的尸体,仓皇的退了下去。
后方观望的向井敏明,看着从毒雾中退出来的士兵,不由得迷茫了。
茶一号的威力,他是亲眼见过的。
他们面对的土八路也是人,怎么就能够承受得住,还在毒雾中发起反击呢?
茶一号是要命的,除非是不呼吸的铁人,否则不应该有人能活着。
防毒面具,土八路那么穷不可能有。
那就是毒气弹出问题了,没有起到应有的杀伤效果。
向井敏明怒气冲冲的往炮兵阵地走,他需要一个解释。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20540/660238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