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大宋人口增加极快,颁布此法已势在必行,行,大宋的土地兼并异常严重,为了确保土地法的颁布及施行,朕会下旨授权给专人负责,如有反抗者就地格杀勿论。”
御书房里几人闻言,心里都有一个词能形容此时的林近,那就是,暴君!
富弼道:“官家这样做会激起民愤的。”
“朕知道会让皇亲国戚、大地主、士绅们不满,朕早就想收拾他们了,韩爱卿,据说你们韩家也是大地主,富相、宋相、吕参事家里土地也是远超这个数的。”
“朕只有一句话,大宋的法律任何人都得遵守,犯法者由宋刑统依律问罪。”
“包拯,你尽管去做,朕让锦衣卫协助你,如力有未逮可持此剑调动镖局人员助你。”
包拯上前接过郑戬送过来的御剑,回道:“臣遵旨。”
韩琦、富弼、吕公弼三人都是一惊,官家这是让自己等人做榜样带头服从啊!
王珪、晏崇让、苏颂等人也是一阵心惊,在座的诸位有哪个家里宗族不是良田万顷?
朝会很快结束了。
众人失落的退出了大殿。
林近这一招得罪了许多人,不止是朝中的大臣,更包括数以万计的乡绅、地主、大家族等。
这些人掌握的土地是难以估量的,一个人只许拥有百亩土地,这会没收掉他们绝大多数的土地。
试问这些人会不会反抗?
那是必然的!
富弼、宋庠、韩琦、欧阳修、吕公弼、包拯和王珪等人被叫到了御书房。
“朕准备再立一部名为井部,将天下田亩的管理自户部分离出来,尚书人选你们可有推荐?”
见众人不说话,包拯拱手道:“蔡襄已守丧完毕回京。”
蔡襄其实是有资格任宰辅的,只因林近与朝廷闹掰的时候他在老家给父亲守丧,等蔡襄再回京时天早已变了。
欧阳修道:“蔡襄有执掌三司的才能,臣也以为是管理井部的最佳人选。”
欧阳修与蔡襄是同年,关系不错,故此他才附和包拯的举荐。
林近点了点头问道:“两位宰辅可有异议?”
“臣,无异议。”
“臣,无异议。”
林近看的出这些人都在为清理天下田亩的事情担心,但是更多是担心家族因此遭难。
“诸位爱卿,朕没登基以前家中可有万顷良田?大宋早已不是原来的大宋,土地多了于个人固然是好事,但是对大宋却不是好事,土地必须腾出来分给百姓。”
“诸位宰辅重臣应该明白大宋百姓越来越富裕了,那他们富了会做什么?”
众人茫然,都是摇头。
林近又道:“他们会建造新房子,然后在新房子里娶媳妇,生孩子。”
“大宋有一亿两千万人口,合计近两千万户,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会有多少人口?”
“是三亿、五亿、十亿或者更多!朕如此做也是提前做好准备,到时一旦人口暴涨也好应对。”
众人闻言都是动容十亿人口!
强如唐朝也不过一亿五千万人口,大宋真的会有这么多人吗?
“仕族、乡绅、贵族、世家以后绝对不允许再行兼并土地之举,发现一个杀一个,发现一群杀一群,大宋以后不会缺人,更不会缺读书识字的人。”
“朕希望你们以大局为重,不要为了些许蝇头小利致国家大利于不顾。”
包拯拱手道:“官家圣明!”
欧阳修道:“官家圣明!”
此间的大臣也只有包拯和欧阳修家中的土地比较少。
偏偏他们两个还都是特别执拗的人,对于林近这个举措非常支持。
富弼道:“官家,此举会引发民变。”
“朕知道,这件事朕要亲自督办,包拯为执法使代朕巡视各方,蔡襄负责统筹天下田亩,一年内必须理清此事。”
林近这番话大臣们都听明白了,也认可林近的话,但是这事阻力太大了,这样一来天下必然大乱。
包拯道:“臣遵旨。”
林近道:“就从京城开始,先从道观、寺院查起,今后无论任何人均要按亩收税,违者依律定罪。”
吕公弼道:“尽皆没收,怕是有人不服。”
众人闻言点头,朝廷收走大量土地不能一点补偿没有吧!
林近回道:“交趾、占城及以南有大量土地闲置,可以用来补偿他们,他们只要派人去经营就可以了,那边的土地朕可以承诺五年不收税。”
林近已经做了让步,大臣们也不敢再抵制此事,但是他们认为这仍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众人走后蔡襄被林近召到了御书房,两人商讨了半日时间,蔡襄才匆匆出宫去。
到了晚上汴京城里的贵族们已经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
尤其是佛门寺院,赵家宗亲,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其数量是难以估计的。
他们纷纷拜访朝中大臣试图挽回林近这个决定。
然而没人敢接下他们的请托。
蔡襄用半个月时间将井部建立了起来,其中的官员多是书院新毕业的学子,他们尚未被社会侵染正是一腔热血的时候。
他们先是彻算天下田亩数,而后将每一路的数据下发了出去。
与此同时开封府的土地整改也如期开始了。
林近下旨取消僧侣度牒享有的特权,依附在寺院的佃户顿时树倒猢狲散。
开封府近千家寺院,真正吃斋念佛的本就没几个。
朝廷将田产一没收,这些寺院以后只能慢慢没落下去,直到僧人都离开为止。
皇亲国戚更是如此,皇室宗亲还在吃朝廷俸禄的本就没多少了,如今再一剥夺他们的田产,他们再也不能享福了。
但是他们不敢反抗,赵家人很清楚,大宋早已不姓赵了,林近为了名声不杀他们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他们不接受又能如何?
包拯手执御剑又有锦衣卫和镖局的帮忙,连军队都不需要调动就查办了那些敢于反抗的大户。
开封了理清完了,他就带着队伍去其他地方巡查,随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越来越往南,包拯发现很多官员是在阳奉阴违根本没有执行朝廷的政令。
他们瞒报田产没收情况,或者只没收普通百姓的土地,士绅等人的土地则分毫不动。
直到包拯命人将一个县城的县令、县尉及三十二家士绅大族族长的脑袋砍掉后,这些人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朝廷是真杀啊!而且是绝不姑息,一经查实就地格杀,分辨的机会都不给。
包拯更是放出话来,每一县如果被查实超过百亩撤职查办,超过千亩铡刀伺候。
林近在御书房的话就传到了大宋各地。
大宋不缺人更不缺读书人,诸位好自为之。
田产再分配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快速推行。
包拯一路向南快要到鄱阳湖附近的时候遇到了刺杀,包拯虽被保护着撤退了,随行的近千人却被屠杀殆尽。
历经数月后,终于有人联合起来举旗造反了,其中包括一地知府,守备军将领,他们集结了数万人的队伍占据了鄱阳湖周边的几座城池。
林近看着前方发回战报上的名字,没有一个历史名人,都是籍籍无名之辈。
一道旨意发了出去,种诂带着八万大军出发了。
紧接着西北又传来折家拒绝履行朝廷旨意的消息。
林近将杨文广叫到了御书房,“朕给你十天时间让折家自己来京城请罪。”
杨文广有苦说不出,折家看不清局势他也没办法,赵家允许折家世代镇守麟州,不代表如今的官家会认可这件事。
他只得应下这件事,“臣遵旨。”
杨文广火速回家给折家写了信派人送去。
奈何信刚送出去,折家已经打出了讨伐反贼林近的旗号,要帮赵家夺回江山。
至此林近再也不用对折家留什么情面了,一纸诏书就送到了杨文广手里。
郑戬道:“官家说杨将军灭不了折家就不要回来见他了。”
杨文广一咬牙接下了圣旨。
三日后带着八万大军向麟州方向出发了,与之同行的还有几十门火炮。
杨文广知道,朝廷的大军一动折家绝对没有一丝反抗的余地,只是杨家与折家渊源太深了,他现在被双方架在火上烤,怎么做都不好受。
大宋内战再起,一时之间各方都观望了起来,土地改革瞬间停止了,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土地就这么被剥夺了,此时地方官员和乡绅、地主们是一条心的。
只要让他们看到了机会都会揭竿而起,打着匡扶赵室的旗号反抗林近。
林近在京城也没闲着,你们不是要匡扶赵室吗?我将他们都灭了。
京城的明眼人都知道外面那些反抗的人不会有好果子吃,赵家倒台要被清算了。
百姓们将一纸纸诉状送到了开封府衙门。
大多都是状告赵家人这些年如何强取豪夺的。
就连当初皇家书院里在食堂做饭的两个带孩子的女人都向官府交了诉状。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21130/677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