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还记得西北农村谁家有喜事儿请来大厨自己制作的连火灶,一个斜坡上面可以一把火伺候七八口锅的那种也可以推广一下嘛。
“倒不是古人想不到这些,古人要是想不到新时代农村为什么会有‘祖传手艺’的说法儿?还是材料没发生质的革命人家想到的只能是手里能用的材料的配合品。”赵德芳摸了摸铁锅,距离章丘铁锅还差了不少,但已经有熟悉的影子了。
几个内侍站在旁边不敢阻拦,这可是四皇子“试验”所用的!
“颠锅会吗?”赵德芳试图考察一下这时代做饭的技术。
几个内侍赔笑着摇头。
请来的几位工匠也不知道。
“也是,火不够大颠锅干什么,炒粉炒饭……”赵德芳忽的一拍额头,连忙让内侍过去请一下,“问问王继恩,我爹这会忙不忙,不忙的话……算了,你们传一张纸条过去。”
从炒粉炒饭他想到了一种可以在古代的物质条件下尽可能低的压低军粮成本的利器。
粉条?
有。
但此刻他想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里出现过,他家也只做过,他所在的乡政府还发展起来的一个不算小的的手工作坊的产业。
啥?
挂面。
古代不要说行军打仗了,就是在平时往边关押送粮食,那也是运输过程中耗费的要比送到边关的多好几倍。
如果有了挂面,再加上土豆红薯大规模种植出来之后制作成的粉条……
“不,为什么一定是粉条,而不能是干米粉,螺蛳粉?”赵德芳扔下铁锅专心琢磨起这件事。
小曦曦有些奇怪,摸摸哥哥的脸颊:“就是说,不能呲了吗?木有好呲的了吗?”
哎哟我这事儿闹的。
“有,曦曦现在这边看着,咱们今天吃点土豆面,软软糯糯的,可好吃的。”赵德芳立马卷起袖子,请内侍帮忙拿出一个土豆洗干净削皮切成块,植物油生葱炸锅,扔一点调料然后都篦出来后,用土豆加点盐巴熬成汤,加冷水烧开,然后把面条下进去。
蜂窝煤提供热量不疾不徐,锅里的土豆面条烧地四平八稳的。
不片刻,一锅土豆面条做成,赵德芳邀请内侍们共用,但是不巧的是太祖匆匆忙忙赶过来了。
儿子传给他的纸条上就写了一句话:“如果军粮制作成较易保存的干面条,重量减轻十倍,体积缩小百倍,可否减轻北伐压力?”
这不是废话吗,赵匡胤刚才还在想在煤炭产地制作大量蜂窝煤,形成全国提供蜂窝煤的点,然后利用商人把这些点连成线、连成面。
比起蜂窝煤,如果真的有体积小易保存方便运输的军粮,他这次敢打契丹那帮孙子。
“我看看,”他过来掀开锅盖一瞧,很香啊,看着跟浓汤一样,“但是这不是御厨做的面条吗?”
小不点儿抱着一个碗碗,而且还是玻璃的。
不用问肯定赵德芳找出来的,翻皮卡车厢的时候,他又找到一个自己买来准备当汤碗的玻璃碗,巴掌大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丢到车座底下了今天才发现。
“可好呲可好呲,都木呲过的。”小不点连忙给老爹喂了一口。
太祖一吃果然很好吃,于是让内侍给他去拿一个海碗:“往后朕也要常来景福宫吃,在这给朕备一双碗筷。”
然后亲自照顾小棉袄吃饭,拿眼睛瞄着小儿子。
你说。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22281/578355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