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招揽过来的人,不出意外都会成为他的盟友,讨厌他的人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文易也知道这一点,他倒是无所谓。只要是真的有才,用了又何妨。
下朝后郭吉廷迫不及待的给了文易四封信,但没有封口,原因很简单,要等文易检查没有泄露机密之后才能送出去。
文易也没有故作信任之类的,当面打开了书信。
然后询问了这四个人的情况和喜好之后添加了一段话,让他重新誊抄了一遍。
这四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寒门出身学问深厚,对士族多有怨言。
对付这种人文易也算有了点心得,他添加的这一段话只阐述了两个意思。
一科举选官制度;二建立大同世界。
这两条对于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大杀器。
第一条是给他们公平当官的机会,第二条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理想。
建立大同世界不能光喊口号,必须要有实际的施政方针。
文易根本就不用画大饼,把唐国现在正在做的一些事情描述一遍就可以了。
学政体系、医疗体系、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对于追求大同世界的读书人来说,就是无敌的大杀器。
看过文易的改动,郭吉廷也深感佩服,这么一改确实比之前他那种干巴巴的招揽更有说服力。
誊抄过之后,文易把信给了赵正志,让他派人去见那四个目标人物。
但这件事情也给了文易一个启示,受限于九品中正制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实在太多了。
自己可以光明正大的招揽他们啊。
之前因为害怕暴露唐国的真实情况,对外严防死守,几乎没有透漏任何有用信息。
现在想想太过于保守了。
这么做固然可以保持神秘感,但也无法吸引人才投效。
完全可以把学政体系、医疗体系、科举制度,乃至税收制度等情报透露出去。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别国就算想学都没有办法。你让东晋朝廷搞科举试试,秒秒钟改朝换代。
这么做固然会引起士族的敌视,可那又怎么样?难道他不这么做士族就能高看唐国一眼不成?
他需要的是怀才不遇的读书人,是追求大同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们。
有了这些人的加入,唐国的最后一块短板就能被补齐,底蕴快速夯实。
想到这里他就把赵正志找过来,让他向外散步唐国的这些制度,炒作大同世界这个概念。
然后多加留意,看有哪些读书人有意投效唐国,及时筛选把人送过来。
赵正志接到命令之后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给他汇报了一个情况:
“新迁徙来的人增多,打架斗殴事情频发,甚至出现了新村和旧村对峙的情况。”
文易皱眉道:“原因呢?有没有人在背后指使?”
赵正志回道:“暂时还没有发现有人指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高句丽俘虏,他们性情野蛮好斗,一言不合就挥拳相向。”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23112/659075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