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招宝也走向了潘耀辉,其两人也意味深长地在相拥握手。
众人一一相见,眼看着两家人都平安无事、都身体健康、都精神饱满,大家虽眼含泪花,但却都是欣慰无比,这是久别后的重逢,这是历经磨难后的见面,大家那是热泪涟涟的呀!
此时,就连家大业大、大男子主义、一向吝啬的曾招宝,他也都流下了眼泪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时势和环境的变化,那曾招宝似乎也变了,他也在慢慢地变得了有亲情味了。
“哎呦,细郎也长高了。”王细花在松开曾淑萍和何小红后,她便在认真地打量起了潘志鸿来,随即,她左手在摸着潘志鸿的头,右手在摸着曾淑萍的头,在满脸的欢喜着。
何小红看在眼里喜在了心头,她也含着泪花在说道:“是啊、是啊,都长高了,哎呀,你看,兴、旺也长高了呀。”
王细花满脸的高兴道:“对,对对对,好,好好好!我儿都长高了,孩子们都长大了,都平安大吉、都身体健康,就好,就好,真是祖宗保佑,真是神明保佑啊。”
的确,分别了两年多、差不多三年了,那曾永兴已是18岁、曾永旺已是14岁、潘志鸿也已是近13岁了,他们都已分别是英俊的少年了,而曾淑萍也已是9岁的小姑娘了,她的两只眼睛里已透射出了两股水灵灵的灵气了,长相也是显得了十分的清秀可爱,那王细花见后则是喜滋滋的,她的心里真如乐开了花一样、是无比的欣慰。
隔壁的陈四英在听到了声音后,她也和曾永富、曾永贵和曾永祥等走了过来,母子四人便也在端详和亲热着曾淑萍,那也是欢喜无比。
众人走进了屋里,屋里一时之间便热热闹闹、充满了欢声笑语、乐也融融了。
中午,王细花既杀鸡又宰鹅,在一阵忙碌后便整出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众人便在团团圆圆地享用。
饭后,曾潘两家大人总有拉不完的家常,总有诉不完的上江西之凄苦,总有讲不完的御贼抗匪之趣事,在谈笑之间,大家又是欢声笑语、乐也融融。
在闲聊之间,当得知灾后的曾招宝已发家致富、家大业大,又见屋里谷米满仓、瓜果满台,这便直羡慕得那何小红呀两眼在发光、口水在流淌。
王细花把曾淑萍拉进了自己的房间里,母女俩便手拉着手、面对着面坐在了床边,王细花在对曾淑萍问长问短,问她在逃荒路上的情况,问她在江西的生活情况,一潭暖暖的母爱柔情便在沐浴着曾淑萍,面对着曾淑萍,那王细花便浑身都得到了宽慰、满脸都荡漾着轻松愉快的笑容。
那9岁的曾淑萍似乎也很懂事了,她便滔滔不绝地在向王细花讲述着自己在逃荒路上的以及在江西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王细花在一边听一边叹又一边在流泪,她更一边在爱抚着曾淑萍。
曾淑萍则一边在讲述一边在帮王细花抹眼泪。
此时的亲生母女俩爱意深深情感融融,其感情可谓是真挚至深。
何小红数次走到了房门口,她想参与进王细花与曾淑萍的谈话里,但是,当见到王细花与曾淑萍聊得是如此的投入和融洽,见其两人时哭时笑、时搂时抱,想想萍儿也大了,想想王细花也三年未见萍儿了,何小红便理解这种牵肠挂肚的母女之情,因而,何小红便退了出来,而把时间和机会留给了王细花与曾淑萍,以让她母女俩单独地去尽情地倾诉。
此时,两家人总有讲不完的话题、总有诉不完的衷肠。
其实,世间的人在经历了生死劫后的重逢,便都总有说不完的情感。
在聊至太阳快要下山的时侯,潘家人便得要返回潘家村了,便得要分别了。
此时,那曾招宝便开窍了,他主动送了两担稻谷给潘耀辉,还送了各类即将要春耕春种的种子。
曾招宝真的是变了,一方面是因家里发了、财大气粗殷实了,另一方面,他看到曾永兴和曾永旺两个儿子长大了,也看到被自己送走的曾淑萍也在慢慢地长大了,再一方面,他也看到王细花几年来一直都在朝思暮想着曾淑萍。
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吧?不管怎样,那曾招宝的铁石心肠确实是已在慢慢地软化了。
王细花又拾满了两个竹篮,竹篮里有瓜果蔬菜以及鸡鸭鹅猪肉,还有粄食等各类食品,王细花说,这些带回去后马上就可以食用,便可以解决燃眉之需。
潘耀辉和何小红见曾家送了这么多东西给自己,便感动至极,也感激不尽。
曾招宝、王细花、曾永兴、曾永旺又把潘家人送到了村口。
此时,潘耀辉和何小红挑着稻谷,潘志鸿挑着竹篮,曾淑萍则拉着王细花的手,在并肩而行。
至村口,曾淑萍在王细花的脸上亲了一口后才与潘耀辉、何小红和潘志鸿徐徐而去……
王细花看着渐渐离去的曾淑萍,她便心满意足的露出了满脸的笑容了。
还记得么?第一次在这村口送走曾淑萍时,曾淑萍当时还是被叫做猪妹呢,当时王细花在呼天喊地、在嚎啕大哭、在万分不舍、还被雨淋得了一场大病;而在劫后重聚的这一次相送,那王细花却是心满意足的在露出了笑容了。
自此以后,大家的生活便彻底地恢复了常态了。
所以,曾潘两家人便又是常来常往了,那王细花便又经常地可以与曾淑萍见面了。
而回到了潘家村后的曾淑萍、潘志鸿、潘志光、陈慧芳以及杨翠桃等一班小伙伴们,则又欢天喜地的重新过回了从前的生活,虽然缺少了潘志强,但是慢慢地,她们也就习惯了。
潘志光和潘志鸿又回到村里六叔公的私塾学堂里去读书了,潘耀辉照样去做木匠了,潘耀文照样四处去补锅补煲磨菜刀磨剪刀了,潘耀华也照样四处去卖杂货了,曾淑萍、杨翠桃和陈慧芳三人又去放牛和捡柴烧了,也与各自的母亲一起下地去耕作了,留在家里的女人们,那何小红、王丽珍和孙美莲也照样在家里耕田和照料着家里了。
最不幸的是潘志豪,由于在逃荒路上受到了死去的弟弟潘志强的惊吓,他至今都还是痴痴呆呆、懵懵懂懂、麻麻木木,他有时还会疯疯癫癫,唉!都三年多了,他就一直都没法正常地恢复过来,他便一直成为了潘耀华和孙美莲的心病。
至1947年的秋天,那龙头镇新建的龙头中学便在开始招生了。
龙头中学是一所由当地的华侨们捐建的中学。
在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后,龙头镇的在各个国家的华侨同乡会抱着教育救国的爱国之心,同时,也抱着为造福桑梓、造福家乡子孙后代的赤子之心,华侨们便联络共同回来故乡捐资建起了这所中学,在筹建该中学时,也得到了龙头镇各乡各寨乡绅的鼎力支持,家乡所有的人也都喜出望外,更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因此,中学从征地到建成,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
龙头中学建成后,又在当地乡绅的联系和争取之下,便得到了当时政&府的教育机构的支持和认可,政&府便派来了大批的专业教师,学校也聘请了部分的老师,这样,龙头中学便成为了一所有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全日制的高级中学了。
龙头中学是龙头镇自开天辟地有史以来的首座完整的中学,可谓是当时当地的最高学府,从此之后,在这个山沟小镇里,当地人的子孙后代便开始能接受到正规的现代教育了。
龙头镇的人,特别是家境殷实、家庭条件较好的人,那都是无比的高兴的,人们便纷纷地奔走相告、在欢欣鼓舞,并纷纷地鼓励、鞭策自己的子孙来考入龙头中学就读。龙头中学的建成,便更加激发了年轻学童的求学和求知的欲望,便更加激发了人们奋发图强去实现理想的动力。
由于是僧多粥少、学位有限,于是,龙头中学便实行了考试择优录取的方法来招生,其结果,则几乎是只有进过私塾、有一定基础的学童才能进入到龙头中学读书。
这一年是龙头中学的第一次招生,在经过考试以后,潘家村的潘志鸿和潘志光顺利地进入了龙头中学的初中部,曾家寮的曾永旺也顺利地进入了龙头中学的初中部,时年,潘志鸿14岁,潘志光15岁,曾永旺也是15岁,他们三人便成为了同学、便开始在龙头中学接受着正规的、全面的、社会与自然的全日制教育了。
曾招宝仗着家大业大和财大气粗,他便采取了捐资赞助和疏通关系的办法,也把已经是19岁的、早就过了就读中学年龄的曾永兴弄进了龙头中学的高中部。
其实,龙头中学第一次招生的高中部,那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那学生的年龄也是参差不齐。
家长的意图主要是让孩子接受现代教育的理念,让孩子有现代教育的意识,在高中部能学多少就多少,这其中有求知的欲望也有一点攀比的心理,因为这里毕竟是封闭和落后得太多太久了,所以,能让孩子进入龙头中学就读是超前家长的超前意识,也是当地家长的一种荣耀。
这时,在我的故乡里,在这个封闭落后的山区里,耕田种地的、外出做生意的、求学读书的,各行各业,都能勉强地各尽所能,都能勉强地按各自的意向去生活、去学习、去奋斗、去创造……
而在龙头中学就读高中的曾永兴则加入了地下党,他去闹革命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续述。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25803/625929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