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卫鞅身穿锦袍,欣喜若狂;“瑶姬,我回来了!我来接你啦!”边喊边奔向瑶姬的茅屋。
身着素装的瑶姬也喜出望外,她急急忙忙奔出茅屋,迎上前来——
卫鞅忙伸手欲拉住瑶姬纤手——
忽然,一声霹雷咤啊,顿时天昏地暗,日月黯然,乌云席天遮幕而来,狂风大作。
瑶姬突然从卫鞅面前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卫鞅大惊失色,环顾四周,边寻找瑶姬,边大喊:“瑶姬,瑶姬,你在哪儿呀?”
从梦境惊醒的卫鞅赫然坐起身来,环顾四周,死寂无人,唯有清冷的月光倾泻于床榻上…
卫鞅突然发现——攥在手中的秀发居然不翼而飞了!一惊之下赶紧四下寻找,一番东翻西找,终于从地上捡起掉落于地的瑶姬秀发,小心翼翼地抚弄着。
卫鞅睡意全无,披衣而起,召唤下人:“来人……”
待从应声而进:“大人有何吩时?”
卫鞅:“取笔墨来。”
待从端上小案几,放在床榻之上。
卫鞅从榻上取出一束竹简,解开绳索,将竹简放在案几上摊平,提笔蘸墨,思忖片刻,即开始书写信件——
“瑶姬爱鉴。与汝阔别,劳燕分飞,今虽遥隔黄河,函关阻望,然绵绵相思之情不绝与期,余渴望早日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迎娶卿君,今终成功,鞅不忘临别金诺,特谴专使彩车迎接卿君,望见书整妆即发,与专使同来,鞅扫榻敞扉,恭候卿君大驾,盼君早至,以慰相思。切切……”
二
怡香楼。
曾跟随赵万三一道,去给公孙贾送过礼的两个奸商,此刻正在雅座悠闲地喝着花酒——
几名姑娘围着他们,正搔首弄姿卖弄风情……
突然,从外匆匆进来两名差役,扫了两名奸商一眼,手执花名册(竹简)大声念道:“董福坤!孙玉海!你二人即刻跟我们走!”
两名奸商一怔,面面相觑,其中一人陪笑道:“未知二位差官……要把我们带往何处去呀?我等可是奉公守法的良善之人哪……”
两名差役面无表情的说:“奉左庶长大人新法令,着你二人即刻前去服徭役!”
两名奸商大惊失色:“这……这……”
两名差役懒得听他们啰噪,推着两名奸商往楼下而去……
三
大干渠上。
奸商甲哭丧着脸,气吁吁地在用筐子运土,汗水顺着他油光的脑门 直往下淌。
放眼望去,干渠上到处都是赋徭役的男子身影,除了穿着粗布褐衣的平头百姓之外,还夹杂着不少像奸商甲这样的士绅商贾役夫。这恐怕在当时乃至以后的许多朝代都是极其罕见的。
闹市上。
奸商乙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扛着枷锁被官差押着游街,途中被百姓抛掷菜叶、石块……
围观百姓无不怒形于色,咒骂连声——
“打!打死他!”
“打死这个良心黑透的奸商!”
“对,像这号欺行霸市的坏蛋就得像这样治!”
四
田间地头 。
官员向村民们宣传新法令:
“宣左庶长法令:凡郊外旷土,非车马必由之途及田间阡陌,责令附近居民开垦成田。俟成熟之后,计步为亩,照常输租。凡赋税悉照亩起科,不用井田什一之制。男耕女织,多产粮食、布匹者,谓之良民,官府豁免其一家之劳役……”
青壮村民握着农具,眼睛一眨不眨地,聚精会神地听着;
六旬老翁手捋银须,乐呵呵地听着,不住的点头;
就连目不识丁的的农
(本章未完,请翻页)
家妇女,也抱着孩子挤进人群聆听。
古老的沉睡多年的秦国第一次焕发出青春的蓬勃生机 。
关中大地发生了数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改变——
尤其是时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他们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劳动付出真的会给他们带来好光景,有了盼头,有了希望,也有了动力。
许多外流秦民听说家乡开始推行新法令,官府颁行奖励农耕条例,深的秦国百姓拥护,于是又拖家带口,日夜兼程回到母国。
一个刚回到故乡的秦民站在大槐树下,用手轻轻抚摸着树干,禁不住热泪盈眶……
五
外流秦民黑夫挥锄垦荒,干劲十足,他抹了一把额头汗水,欣喜的望着开垦出的田地,开始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黑夫的妻子端着簸箕,正在田间地头采摘桑叶,她的脸上也露出满心的喜悦……
六
衙署大院。
接受朝廷招安的被迫落草的秦民们纷纷放下棍棒、刀剑戈矛,排着长龙队形逐一进行登记。
官员:“下一个。”
上来一个百姓,将手中的长戈也撂在堆放了许多兵器的地上。
官员:“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哪个村的人?”
百姓:“小人叫田娃,三十了,夏家村人。”
官员不再发问,提笔在竹简上书写道:田娃,闾左丙队……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27494/6396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