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华社的责编们,认真的把沈瑜发来的这篇稿件读了又读。
有责编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文笔怎么说也不能够算是稚嫩了,不看作者的名字,我还以为这就是我们以前,经常接收的那几个老作者的稿件呢。”
这才过去多久的时间?
好像昨天他们还在嘲笑青云社的好兄弟,结果今天这待遇就轮到了他们身上。
“你说这会不会是,网上传言的能够治好情绪病人的那篇稿件?”
他们是看过沈瑜早期的出道之作的。
比起现在他们接收到的这篇稿件,以前的那些稿件虽然也有亮点。
但是瑜不掩瑕,还是没办法引起他们的丝毫发稿的兴趣。
所以他们不认为以前的那些稿件,能具有治好情绪病的神奇功效。
如果沈瑜没有写好了,但是没有发出来的稿件的话,他们手头上的这篇稿件,的确是最有可能治愈情绪病的。
办公室里性子最单纯的新人编辑首先跳出来反对。
他们办公室的风气还是挺好的,可能越是站得高,脾气反而会更好。
毕竟优渥的生活条件能够提供更高的容忍度。
于是哪怕是刚来的新人,也敢很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哪怕这想法是与办公室里的老人观点是相悖的。
“我不觉得这篇文章有那么大效果,虽然这篇文章写的一波三折,最后还是个圆满结局,但是这种类型的文章可多了去了,也没见以前同类型的文章有这种奇效。”
天真的人看事物的时候,总会带着很纯洁的想法。
但是这并不是愚蠢,反而是很多人都羡慕不来的青春。
新人编剧说这话也没人出声反驳。
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篇文章,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自己生命的不同阶段,他的思想也是不一样的。
办公室里的编辑们也有吃过苦头的,他们看这篇文章能够感觉到那一份生命的可贵,拯救这一份生命众人的付出,以及最后成功的得来不易。
但他们也没办法将自己的感受,真实的传达给新人编剧。
毕竟很多沉重的感情是无法靠言语传递的。
蕴华社的编辑们集体召开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的主题当然不是为了沈瑜的这篇文章。
而是商讨下一次发刊的时候相关的资料。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把这个会议提前了很多。如果说和沈瑜的文章完全没关系,那也是不可能的。
本来刚开始,他们还想着他们蕴华社是有自己的原则的。
绝对不会因为热度去收一些泛泛之谈的文章,结果没想到人家沈瑜拿出来的文章质量这么高。
文章质量好,作者本人还自带热搜体质。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2776/65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