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感到饥饿是在第二天中午,他本以为他早该感到如此。毕竟他是个胃溃疡患者,饥饿能要他的命。但出乎意料的是,他虽然滴水不进,却至今仍未受口渴煎熬。时间似乎已经没有了意义,他感觉时间流得很慢很慢,如果原本日升日落是24小时的话,他估计这里的日升日落要长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他还在步行。他的胃大声抗议,他这才想起自己已经一整天什么也没吃。
所有的感官都变得很鲁钝,只有饥饿敏锐依旧。到第二天晚上为止,他一直在前进,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疲惫,直到他倒在沙地上,发觉自己的腿完全无法挪动,只能依靠爬行继续向前。这时他才明白,自己不是不会累,而是感觉不到那致命的疲惫。
他身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食用或者饮用,如果他再得不到救助,很快,他就会死去。又一个夜晚到来,那个三角形变成正立,过程与他在黎明时分见证的恰恰相反。但他没有精力去细心研究了,那个三角形还是那么小、那么小。他必须赶紧抵达那里,哪怕仅仅是为了满足他此时奢侈的好奇心。
他在第三天的傍晚接近了那建筑。
三角果真是一栋建筑,正面看来,那仿佛是一座倒立的金字塔。他现在只能依靠爬行前进,却仍不口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非常奇怪。但他认为,既然自己感不到累,却会因为疲惫而无法双腿丧失知觉,同理,也许他感受不到口渴,却会因为口渴而死。现在的他感觉自己随时都有可能暴毙而亡,抬头仔细打量这个耗费三天才到达的建筑,他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去敷衍地自言自语些什么。他本妄想着这里能有一些活物,但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个,巨大的,宏伟的建筑,一个异常规则的东西。
他估计这玩意儿只有四个面,而正常的金字塔应该有五个面。之所以会这么想,完全是因为他那颗装满科学的脑袋还在做功。没有缝隙和裂纹,这玩意儿好像就是金色的琉璃工艺品,只是不透明。还有就是它的大小:当他距离这玩意儿的底部还有几公里远时,就已经爬进这栋建筑投下的阴影之中了——这栋建筑实在太过庞大。阳光照不进来,他凭借生命的顽强,依然爬行着。他想起杰克伦敦的小说,渴望现在有一只狼来送给他血肉以供生存,但那完全是奢望。
当他最终接近那个倒三角形的底部时,残余的光亮只能供他看出:那里有一个入口、一扇门。他别无选择,因为太阳不久便要落山。如果他再不走近,这建筑即将成为他的坟墓。
他趴在地上喘了一会儿气,试图重新站起来。在一番挣扎之后,他还是只能做到用手肘支撑、勉强坐起。他看着那扇门,里面黑漆漆的,不知道有怎样残酷的命运在其中静候他。他抑制着沸腾的饥饿感,继续尝试站起。阳光追逐着他,如果他迟迟不能迈进那门……他接受的教育给予他理智,而现实让他忘记理智。在这里,理智一点用都没有:他读过那么多书,此时没有一本能助他爬进那扇门。没有办法,他没有办法,因为那门高出地面不少,他爬不进去。他本想着可以用沙子堆一个土坡,但他也知道,那些沙子很快就会复原。现在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脱下衣物,将其垫在身下。在上衣和裤子之间,他选择了裤子。因为他的T恤比较薄,可能无法支撑他。当他试图脱下裤子时,他头顶的建筑摇晃起来。没有时间留给他了,他必须行动,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根本不可能凭借此时脆弱的四肢冲进那长方形的、可怖的黑门。
于是他哭喊,“该死!该死!”他在心里咒骂命运的不公:他分明记得自己离成功只差一步——无论此时,亦或过往,都是只差一步——这如何不让人感到……戏谑!命运见到他此时的惨状,想必会露出欣慰的笑。他不信神,但他也不信科学——他对科学持怀疑态度,但此时,他向过往听说过的一切神明祈祷,甚至向科学祈祷,他向基督耶稣、真主安拉、慈悲佛陀、神王奥丁、艾萨克·牛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斯蒂芬·威廉·霍金请求帮助,然后重复这一徒劳的步骤。
当他第三遍在心底重复“……艾萨克·牛顿在上,保佑我幸存下来”时,不知是艾萨克显灵,还是他先前祈祷的某个神明听到了他的呼唤,他居然获得力量,站了起来。
“卧槽!”他当时只能本能地说出这两个字,然后,一步迈向那黑漆漆的命运。
随即,黑门之后,三角倒塌,变为正立。如果从水塔所在的海岸看去,只有一座三角形的静默的陵墓,伫立在沙漠中央,仿佛一切从未结束、从未发生。
……
序号为692的文献:
【瞧哪,一个恐怖的阴影升起
在永恒中!无人知之,不会生育,
自我封闭,排斥一切。什么恶魔
造成了这令人讨厌的虚空,
这使灵魂战栗的虚空?有人说,
“它是由理生”。但这黑色的强力
隐藏在无人知道、抽象沉思的神秘中。
这霹雳撕人心肺,于是永恒的无数化身集合
在萧瑟的荒原周围,
此刻荒原充满了乌云,黑暗和水
流注着,奔突着,吐出
清晰的话语,爆裂在
他的山顶上滚动的雷霆中:
“我制定了和平,爱,团结的法律,
怜悯,宽恕,同情的法律。
让每种法律适得其所,
选择它的古老的无限的住所,
只允许一种命令,一种欢乐,一种欲望,
一种诅咒,一种重量,一种尺度,
一个国王,一个上帝,一种法律。”】
(本章完)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28239/654738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