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元帅一职相当重要,按惯例,应该是身为中军佐的郤溱(郤縠之弟)递进为中军帅,但晋文公有自己的考虑,他直接任命下军佐的先轸担任中军帅!先轸在当时晋国六卿中排名第六,即最后一名,但此时却连升五级,直接从六卿第六升至六卿第一!
根据晋文公的说法,因为先轸“极有德行”。但这样的用人标准又是拿什么来衡量呢?德行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到,只能来自于大家的评价。其实,晋文公心中的德行,主要的是这几个标准:一是对自己忠心不二;二是具备战略思维能力;三是具备治军打仗的本事。而先轸,无疑是目前晋军各将佐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先轸,晋国大夫,又被称为原轸(因其采邑在原邑,即今天的今河南省济源市)生辰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627年,春秋时期晋国第二任中军元帅,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将!
先轸是晋文公重耳年轻时的五位好友之一(其余四位分别为赵衰、狐偃、贾佗、和魏犨),自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开始,先轸便坚定地与重耳站在一起,陪伴他一起驻守蒲城,然后流亡翟国,再赴齐国,最后一起经历了郑、曹、卫、楚、秦等流亡生活。其对晋文公的忠诚那是勿需多言,而先轸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他貌似是为战争而生的,对于战争那一套非常有研究。
在先轸的战争理念里,战争绝对不是商周以来大家所熟知的大家排好队,然后擂个鼓,最后是冲锋,看谁冲倒谁。战争也不是把对方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打跑了就行,不是单纯地让对方服气就行,而是从整个战略层面考虑,对敌人就应该心狠手辣,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完全可以不择手段。
先轸的不择手段,就是战争不需要讲什么道理,不需要讲什么规矩,目的就一个:取得胜利。在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什么阴谋诡计都可以用,这些阴谋诡计包括军事同盟的临时组建、战场军队的兵力调配、车步兵的混合使用、宣传舆论心理诱导等等。
但这样的人就是有德行么?是晋文公关于先轸极有德行的表现么?在晋文公看来,他这么多年的流离失所,对列国争斗的经过和结果也看得多了,那些最讲礼仪道理的诸侯国,一个个迅速衰弱下去,而不讲所谓的战礼的诸侯,如秦国、楚国等,则不断崛起。晋国,也需要一位只要赢得战争胜利的中军元帅。
早在楚国时,先轸便认定今后晋国与楚国必有一战,因为他们这一帮人回到晋国后不是去当个官的,而是要让晋国真正崛起于江湖诸侯之林的。那不断染指中原的楚国,必然是晋国的敌对一方,既然是敌对一方,那便要防备,要作好与之一战的准备。
这次为了救宋,狐偃提出围曹救宋的策略,先轸不但直接表示支持,还将此次出兵放到了晋国崛起并真正称霸中原的战略思考上来。先轸的战略思考是这样的:
宋国曾经有恩于晋国,出兵帮助宋国当然是必须的。这也正是晋国出兵的最好借口。
楚国虽然强大,但只要晋国通过讨伐曹国,让围攻宋国的楚军撤军来救
(本章未完,请翻页)
曹国,那便意味着晋国出兵的战略目的达到。救宋,不一定要与楚军正面交锋,只要解了宋国之围,晋国的目的便达到了。这就是战略层面的考虑。
如果宋国因为晋国出兵而解了楚军之围,则意味着晋国是重情义的,一个重情重义的大国,是会得到各诸侯国的尊重的,晋国将会获得更多诸侯国的支持。而当支持晋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时,那便是楚国力量的减弱。等到楚国力量减弱到一定时候,那晋国便可以和楚国真正较量一番。
这样的战略意图,显然是符合晋文公之意的。直到这个时候,有人要说先轸就在晋文公出兵讨伐曹国时便运筹帷幄开始部署了城濮之战,那应该是有点过于夸奖先轸了。这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之一的冷兵器时代战役,结果是晋国战败了强大的楚军,但此时晋国根本还不想与晋国正面冲突,甚至晋军灭了曹国后,再讨伐卫国时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就是担心楚军会突然引兵前来,随着离开晋国越来越远,晋文公和先轸等人也要尤其谨慎。
没有人质疑先轸被越级提拔,连原中军佐郤溱也对先轸是心服口服的。但晋文公的这次破格提拔先轸,为晋国的用人制度开创了一个历史:任人唯贤。我们在前面讲过郭偃改革中的用人制度改革,郭偃提出用人上的“亲亲”与“尚贤”相结合,在王侯将相必须有种的那个年代,这样的用人制度改革已经是一大突破了,而此的晋文公在战时直接把任人唯贤放在了第一位,在实践中便是将先轸提拔为整个晋国的第二把手,中军元帅!
(本章完)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1288/7569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