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近些年来罕有佳作出现的原因?
……
阮留之一边看,一边不停地感慨着。
然后他很快就被大家的话题所吸引住了。
阮留之和陈乾的到来,并没有太过于影响大家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当两人开始读样报时,大家又围绕起报纸发行的话题讨论了起来。
先是印刷数量的问题。
“先印个一万份吧,不够了再加印就是。”
做决策的自然是郑经。
虽然办报是群策群力,可最终掏本钱银子的是他,因此这事还非得他来拿这个主意不可。
别以为一万份少,事实上,在这个年代,纸张实在是太贵太贵,郑经稍稍估算了一下成本,按照一份报纸八张十六页来计,光是纸张的成本,就会去到三钱银子左右,再算上其它成本,估计要去到四到五钱银子。
一万份,成本就要去到四五千两银子,要是销量不行的话,他也玩不起。
那一万份算多吗?
按理来说,不算多,整个会宁两百万人口,约三十万户,中等以上富裕家庭约有四到五万户,再算上往来的富绅士子等,一万份理应不成问题。
在这个没有竞争的年代,要是连他所办的报纸,一万份都销售不出去,那就没折腾的意义了。
他一出声,其他人自然就没太大异议。
接下来是如何将报纸卖出去的问题。
这对郑经来说也不是难题。
“卢大人,我问你,若是这报纸每份卖一两银子,每个月三期,一年三十六期,若是让你每年花三十两银子来预订这份报纸,报纸一出,就即刻给你送上门,你愿意订吗?”
郑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针对卢勋问起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
报纸的定价是每两银子,在这个知识比肉贵的年代,这一点是没得改的,而报纸的销售,郑经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后世惯用的模式:预订。
“若是每期都有这个品质,那我自然是乐意订的。”
卢勋如实道出了他的想法。
其实在这个时代,当官的俸禄其实并不算高,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道理在古代任何时候都适用,因此一年三十两银子的花费,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以此类推,对于富贵人家来说,三十两银子的订报花费根本就不算事。
“德王爷,我问你,若是将此报放到醉香楼寄售,每卖出一份报纸,便分给醉香楼一钱银子,醉香楼愿不愿意?”
郑经又针对第二个目标发起了提问。
这其实是第二种销售模式,加盟销售。
别以为百分之十的渠道成本太低,事实上,任何一个加盟点,销售报纸是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的,而在这个年代,一名工匠一个月的收入也还不到二两银子。
一天卖出去二十份报纸,就相当于工匠辛辛苦苦干一个月,想加盟的人会不会抢破头?
“自然是愿意的。”
德王爷给出了答案。
对醉香楼来说,每天几两或几十两银子不会放在眼里,关键是,到醉香楼的客人能在第一时间就买到最新的《华夏日报》,这对招揽客人很重要。
不在乎银子的,在乎报纸的卖点,而在乎银子的,则在乎代售报纸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收益。
道理就这么简单。
“第三种模式,就吸纳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来当报童,沿街售卖吧。”
郑经平静地说出了第三种售卖模式。
……
阮留之一下又听傻眼了,因为他发现,在这一大群人里,郑经竟然是说一不二的核心,就算是德王爷和卢勋在他面前,也只有听从的份。
这关系……是不是稍稍夸张了一点?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3239/1032500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