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天下风起云涌,朝廷上为了北元留下的遗产,正在忙碌不堪。
但对于大明境内的老百姓们来说,却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让他们去忙碌的。
毕竟他们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为了生存下去努力干活种地,期盼着来年能够有一个好的收成。
多一些存粮,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了。
李四是在中原地区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住河南,经过多年的战乱,原先的故乡,早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而他自己祖上只知道爷爷并非是河南人,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不过没关系,毕竟在这样的乱世,能够活下去,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能不能够回到故乡,对于李四来说其实也并不是很在意,毕竟他自己都不知道故乡在哪了。
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好在大明建立以后,有了大明政府的庇护,这种四处漂泊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总算是稍微安稳了一点。
而李四最近又在考虑着,要不要迁徙去云南的事情。
因为辽王殿下的缘故,最近村里面不少人,都商量着要去云南重新发展。
毕竟云南最可怕的就是那些野人和瘴气,而野人的话已经被辽王朱启给驯服了。
瘴气的话,也有辽王殿下亲手写的医书。
现在都已经贴在村门口了,而那些宣传移民的官员们,每天来都会和这些村民宣传去云南的好处。
不少年轻人还没有成家立业的都报名过去了,最先一批的在上个月就已经运走了。
而听家里面其他的人说,去了云南之后可以免税5年,这种好事情李四自然也不想错过。
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顾虑的,听到一个最新的消息,李四终于是没有任何的顾虑了,那就是去云南定居的中原人除了免税5年之外,还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去新式学堂学习。
而学费的话打个8折。
本来学费这种东西,就不是他们这种普通老百姓能够去想的。
毕竟孩子上学是非常花钱的,但打听一下学堂的学费,还有勤工俭学的制度之后,李四一下子就热血沸腾了起来。
你说在河南这个地方,他哪有机会让孩子上新设学堂呀。
当然他现在还没有孩子。
不过将来肯定会有的呀,考虑到让下一代能够读书,,还能够免税5年。
李四咬了咬牙,决定和那些没成家的年轻人们一样,背井离乡去云南发展好了。
就这样在洪武17年的时候,李四就报了名,然后等了两个月,终于等到官府衙门的通知。
他和周围附近百里总共2000余人年轻人一同前往云南,连定居的地方都选好了。
就在云南大理。
云南大理这个地方,李四那是听都没听说过的。
不过听村里一些博学的人说,似乎是很远的样子,不过远就远吧。
距离应天府近对于李四来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好处啊。
而且从以前过往战乱的经历来看,北方打成一锅粥的时候,大家还不都是往南方跑吗?
现在自己提前去云南那边定居,以后万一北方又打起仗来了,那在云南肯定是安全很多啊。
李四心里面这样想着也就心安理得了。
李四很快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然后跟着其他的年轻人一起告别了家乡,朝着云南过去了。
而像李四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现在除了云南需要中原人口,去移民填边之外,现在北元的草原现在也需要中原的人口去移民填边了。
而大明现在的人口可比不上宋朝鼎盛时候。
毕竟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为了能够最大化控制草原,这移民填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有些老百姓可能觉得奇怪了,去云南好歹还有田种,还有书念还,有地方可以住。
但草原,那可是狗不拉屎鸟不下蛋的鬼地方呀。
而且荒原百里鸟无人烟那地方怎么去啊?
难道自己过去也跟游牧民一样,天天放牧不成吗?
这老百姓们肯定不干呀,你看北元那些牧民们日子过得多么凄惨啊,连衣服都没有,他们可不想过上那样的生活。
虽然在中原苦是苦了点,有的时候收成不好还要挨饿,但起码不会像北元那样,年年都没有盼头啊。
中原的老百姓们,一听说北元这边也需要移民了。
一个个都没有什么兴致,也没有积极性了。
不过他们这样的情况早就在朱启的意料之中了,而朱启是干什么的?对于情报可是拿手的对于舆论更是拿手的。
所以朱启早就提前准备好了宣传的材料了,这草原上的优惠力度自然要比云南还大的。
只要愿意到草原上进行开荒的,那么可以免税10年,除此之外在草原上,所有的平民老百姓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学。
而且国家这边还提供种子和工具,以及其他的建筑材料,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城市和村庄等等。
可能有人要问了啊,给这么多好处,大明有这么多财政,可以支撑这些老百姓吗?
如果中原地区几千万的老百姓都过去北元的话,那肯定是没有这么多钱的。
但朱启早就已经考虑过了,即便是自己拿出这些材料来宣传,恐怕愿意去草原的汉人,也不会超过几十万或者百万的。
能达到三十万,那都已经是预料之外的事情了。
而且还不可能是一年就达成,恐怕得往后的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慢慢把移民给填过去,所以朱启并不觉得财政会有任何吃紧的情况。
更何况朱启也,并不打算用草原上,老百姓种出来的粮食作为税收。
因为朱启更重看重的是海外贸易的税收,老百姓的粮食说实话产量不大。
而且能够补的税收,也并不是很多,比起老百姓身上的那点点粮食,倒不如把目光放到那些商人或者是外国去,比较合适呢。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5107/1212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