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苦燕久矣!吾等皆是顺天意而为也!”李牧也在一旁感叹道:“有我王之运筹帷幄,吾等可无忧矣!”
也怪不得李牧的感叹,实在是这几日赢得太轻松了,除了边境上的一座几乎成了堡垒一般的城池,一路过来几乎就在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连那个堡垒,自己也就是用投石车轰了小半天,里头的人便乖乖出来投降了。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燕国城池在羽林亲卫和暗卫的带领下“弃暗投明”,李牧终于发现:原来在不经意间,王上已经把路给铺好,原以为还会有一场硬仗,毕竟燕赵苦寒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即便燕国终究要亡与自己之手,却没想到得来如此容易。
当然,作为国都的无忧城,显然并没有想要投降的意思。
廉颇却也不急!无忧城不同于蓟城,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城池而已,甚至在燕国蓟城被占领前,都算不得燕国的大城市。
即便成了燕国的国都之后,虽然经过了燕国朝廷的一顿加强,却也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演变成了稍稍整顿,最终呈现的就是:城也不大,墙也不高,是壑也不深。
但终归还算是块骨头。
廉颇决定将这块骨头留着,一来可以留着慢慢啃,二来可以以此来吸引各路援军,进而在燕地这关阔的大草原上干他一下子!
随即代地军一部万人,并长平军所部一万人马,兵分两路,绕过无忧城,占领燕国的其他城池和要道。
之所以敢于果断分兵,一是燕军的羸弱,让廉颇很放心,二是因为赵括打的时间差,即便他讲燕地扫荡一遍,其余国家也刚刚知晓,若此时有其他国家出兵的消息,自己再行归来抱团也还是来得及的。
果然,事情不出廉颇所料。
不过十余日,王樯便带着两万大军将燕国除了无忧城外的城市都给吞下了!而至此时,也不过收到了由赵王括转发的来自秦国和齐国的“严正抗议”而已!
廉颇知道,是时候了!
随即摆在城外许久未曾立功的投石车,被重新布置,无数刻着劝降文书的竹简被投石车抛入了无忧城中。
显然廉颇是打算将攻心之策运用到底了!
而随着燕国近乎全境的沦陷,原本就焦躁不安的无忧城百姓们,变得越发的人心惶惶。而燕国的君臣们都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诸国的调停之上!
“当年之齐国,独霸于西方,何其强大也,只因为灭了一个弱宋,便遭五国共伐之,险些因此而灭国!”相国栗腹劝说燕王道:“今赵国无故而伐我,更欲谋我社稷,此诸国所不能容也!”
“只需我等紧守城池,待各国之援兵齐至,便可绝地反击,便是光复旧都,还于蓟城,亦未可知也!”栗腹继续给燕国的众文武大臣们打着气。
要说栗腹的想法倒也没有什么大错,错的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实际上两年前周朝(国)的灭亡已经宣告了战国进入了最后的时期——大一统的时期。
地处诸国中央,并有大义之名的周朝(国)被灭尚且无声无息,无一国指责于秦,况地处蛮荒北疆,几乎被中原诸国排斥在外的燕国乎?
更何况,秦、韩、楚三国刚刚进行了一场大战!
用脚后跟想也知道,并不会有国家会冒着得罪赵国的风险,来救援一个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与作用的燕国!
当然,明白这个道理的燕国大臣并不是没有,但这样的声音很快被压制,进而消失不见。
燕国朝野上下对现状的视而不见,其中固然有栗腹身为相国的“权威”所致,当然也有保存最后一起希望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人们在困境中,尤其是在近乎绝境之中,只愿意听见自己愿意听的,有利于自己的消息。
所谓自欺欺人,应该就是如是吧!
当然,栗腹一番鼓舞人心的言语,倒也并非全然毫无意义,他的话语,至少给了深爱燕国的臣民们黑暗里的一束光亮,虽然并不亮眼,但至少暂时稳住了岌岌可危的人心,也至少让无忧城和燕国得以苟延残喘一些时日。
但,很可惜的是,这样的一段自欺欺人般的安稳时间并不会太长,即便赵国的廉颇不攻,随着各国使者的消息传回,等待着心向燕国的臣民的,便是更深的深渊!
而对于燕国而言,该派出的、能派出的使者早已撒出,可以说燕国所能做的,都已经做完了。而这样苟延残喘的日子对于燕国而言,除了煎熬与等待,根本毫无意义!
尤其是那些明明知道诸国几乎不可能出兵援助自己的所谓明眼人,很多时候,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并不怎么好!
虽然这样的日子对于燕国和所谓“有识之士”而言并不好受,但对于相国栗腹和他麾下的一众燕国大臣而言却是难得的宝贵时间!
无他,毕竟搬家需要时间,即便他们的大部分资产早已运往了齐国,但剩下的家财他们也不打算放弃,能拖一日,他们便多一日想办法的时间。
当然作为一国国相且手握蓟城几乎所有兵权的栗腹,自然不会如同他的手下那般的小家子气。
他在想的,乃是要趁着燕国还有一口气,如何将燕国卖出个好价钱!
没错,栗腹想的不是如何破敌,如何让燕国躲过一劫,而是想着让燕国为己所用,为自己贡献出最后的价值!
世上事往往如此,曾几何时,燕王喜也是一个勤于政务而野心勃勃的王上,而栗腹虽然有些媚上,有些贪功,但却也不失为一个勤劳爱国的好相国。只是接连的数场大败,彻底地将二人摧毁。
一个变成了只知享乐的无道昏君,一个变成了出卖国家利益的奸臣。
百年之后,史书上或许会如此描述燕国:一个昏庸无道,一个奸臣小人,有如此之君,有如此之臣,燕国安能不灭哉!
只是,大约人们都忘了:隋炀帝杨广也曾是个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少年郎。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5590/1142591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