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颇为诛心,直接从身份上质疑陈浩。
若不是著名军校毕业的,或者没读过军校,那陈浩刚才说的跟放屁也没啥区别了。
陈浩确实没顾得上读一所军校,但对于已经发生的战争,他能做一个事后诸葛亮,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全局的角度了解。
肯定要比他们强的多。
陈浩没有回答楚云飞的问题,而是反问他:“你知道日军为什么发动侵略战争吗?”
“这……”
楚云飞之前还从未想过,日军侵略成性,发动侵略战争还需要找理由吗?
他思索了一阵:“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据传闻都是日军以下克上,低级军官搞出来的事件。
然后日本政府顺水推舟,想要谋夺更多的好处,不知不觉的便成为了全面战争。”
“错了。”
陈浩摇摇头:“你能说塞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就是世界上两大集团掀起一战的关键缘由吗?
不,那只是一个导火索,即便没有发生那起事件,战争迟早也会爆发的。
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军备竞赛,已经让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德意志不发动战争,马上就要完蛋,发动战争还有赢的机会。”
一战主要发生在海蓝星的另一端,这个年代信息不通畅,楚云飞和赵刚还真没细了解过。
听陈浩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但这跟日军有什么关系?
陈浩接着道:“小日本也是同理,甲午海战之前,日本要打造海军。
由于经费不够,明治天皇带头捐款,每天只吃一顿饭,号召全民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军舰造出来。
你们说军舰造出来有什么用,难不成是谁要侵略日本吗?
当然不是了。
重金打造的万吨级军舰,正常情况无法产生经济效应。
除了防御保卫国土不被入侵,剩下的就是入侵别国了。
甲午海战,日本人赢了,勒紧裤腰带造军舰,价值兑现了两亿两白银,还割了弯弯岛。
制造武器,武装军队花出去的钱,几倍的捞回来了。
这种事情是有瘾的,干一次就想第二次。不过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
日俄战争,小日本儿虽然打赢了军事战争,但却输掉了经济战争。
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却只在毛熊手里抢到了几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若不是一战爆发,那几个国家打破了脑子物资都打光了,给小日本解了套,他这会都不一定能缓得过气来。”
陈浩的观点在此时是极为新颖的,还从未有人从这种角度来看待战争的爆发。
赵刚不得不说一声佩服,把陈浩的话暗暗记在了心中。
楚云飞也觉得颇有收获,刚才的恼怒已经被他抛之脑后,向陈浩请教道:
“照你的意思是说,无论是九一八,还是七七事变。
日军的目的就是想要把他们的军备花费,兑现成实实在在的利益,我说的对吗?”
哪个年代的聪明人,都不傻,只是信息差罢了。
楚云飞的反应非常快,一听就明白了,都能举一反三。
陈浩点了点头道:“没错,九一八事变,委员长一个不抵抗,把东四省拱手相让。
又让日本完成了扩张,武装军队产生的利益再一次成功兑现。
所以到了三七年,等日军消化完了东四省,就又开始整顿军备,蠢蠢欲动了。
七七事变可能是偶然,但是侵略战争一定是必然的。因为日本扩张武装起来的军队,可不是为了吃干饭的”
说起此事,陈浩更是痛心疾首,气的直骂那个败家玩意儿。
虎父犬子,虎父犬子啊!
张大帅绝对是个枭雄式的人物,从一个胡子,变成割据一方,拥兵三十万举足轻重的军阀。
胆色,能力,运气,都是一顶一的。
可惜养了个败家儿子,三十万大军一枪没放,灰溜溜的就被人赶跑了。
多少打一场啊!
就算打不过,把工厂机器全炸了,东西别留给小日本。
妈了个巴子,那瘪犊子玩意让小日本接受了一个完整的东四省。
留下的飞机坦克工厂机器,全成了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的帮凶。
就凭这两点,他活该被钉在耻辱柱上,被人唾弃的遗臭万年。
楚云飞没想到陈浩反应那么大,但细想下来确实也如此:
“张少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当个公子哥还凑合,指挥三十万大军……只能说可惜那些东北军了。”
张少帅现在是囚徒一个,跟他撤回来的东北军,连后娘养的待遇都没有。
被拆得七零八碎当成了炮灰使。早已没有往日的规模和荣光了。
赵刚反复咀嚼着陈浩刚才说过的话,他提出了一个疑问:“假如,我说假如日本,不入侵我们,难道就不行吗?”
“不可能。”陈浩直接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复。
“为什么?”赵刚非常疑惑:“在侵略战争之前,日本的经济还是很不错的,没有崩溃的迹象啊!他们犯不着冒险入侵。”
陈浩拿民国的军阀混战举了一个例子。
那些军阀收刮钱财后,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以维持官府的运转,教育投资等。
大部分都用在了维持军队,扩张军队上面。
这是为什么?
打个比方,控制了一个省,一年能搜刮五千万。
全部用来扩张军队,打败两个军阀,多控制两个省的地盘,一年就能捞个一亿五千万。
把捞的钱继续武装军队,继续去跟其他军阀打仗扩张地盘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的往大滚。
地盘儿就会越来越大,直到成为全国最大的军阀。
发展经济挣钱,能有抢地盘,掠夺别人来的快吗?
答案是否定的。
而且这样固定的模式,不断的反复,会形成思维定势,让人像吸了大烟一样成瘾了。
日本不断的赌国运,发起一场又一场的侵略战争,原因便在此处。
PS:求推荐票,求月票,各种求!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5841/946231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