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律成了一个流行的标签。当我们说他人如何自律的时候,脑子里常常想到的是这个人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很强,甚至认为自律就意味着要压抑自己的欲望,而这是对自律极大的误解。
自律不是压抑自己的欲望,而是主动地管理自己的欲望。
首先人有七情六欲,这是人的本性。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本性就是人格中的本我,追求本能的快乐和及时满足,就像婴儿一样,饿了就要吃,吃不到就会哭,得到吃的就不哭了。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我们会不高兴,如果持续得不到满足,人就容易焦虑,烦躁,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持续的压抑欲望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其次,对欲望的压抑只是将欲望从意识层面排挤出去,让它进入潜意识层面,而欲望本身并没有消失。对欲望的压抑只会让欲望变得更强烈。
产生的欲望就像一个浮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缸里的皮球,如果我们试图把这个皮球按压沉入缸底,除非一直用手按住它,否则它总会浮出水面,而且按压的力度越大,皮球反弹的力度越大。我们感受到的欲望也随着压抑变得越强烈,越想要得到满足。
压抑欲望是需要消耗意志力的,而意志力是有限的可持续资源,有它的衰退和恢复的周期。
一个对甜食有欲望的人,为了减肥,她必须管住嘴,如果压抑自己完全不吃甜食,内心的激烈挣扎就不说了,她必须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像用手按压住皮球不上它浮出水面一样。但是当某天她的意志力变弱,按压不住欲望这个皮球的时候,她会更渴望甜食,会吃得更多。
我们可以持续压制皮球一天两天,但是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呢?总有累的时候吧?当你感到累的时候,就是欲望的皮球浮出水面的机会。
因此,通过压抑欲望来获得自律是不可持续,也是违反人性的。更合理的方式是去管理欲望,而不是压抑欲望。
欲望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我们无法掌控,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主动管理自己的欲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自律的根本意义和目的所在。
本我对需求的表达和渴求不分时间和场合,就像儿童逛商场看到某件喜欢的东西,如果父母不给买,立马就会表现出不高兴,甚至会当场哭泣或在地上打滚,而不会考虑他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只要达到目的就好。
这时,如果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感兴趣的事情上,或父母跟孩子约定如果他达成某个目标就给他买他喜欢的东西,那这个欲望就得到了有效管理,甚至变成了促成目标实现的一个动力。
如果任由本我自由发挥,让自己被欲望所驾驭,在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自由的同时,我们的注意力,时间和精力将被分散,而无法聚焦于想要达成的目标。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实现目标,就必须自律,学会驾驭自己的欲望,让它为我们的目标服务。
一种行为得以维持,通常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某些益处。如果自律是痛苦的,那我们很难坚持下去。持续的压抑欲望会让人感到痛苦,这也是为什么通过持续的压抑欲望很难获得自律的一个原因。
严格自律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心理上的自我挫败感。要在所有时候都严格自律,很难做到,至少大多数普通人都做不到。在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苛责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好事情,否定自我,久而久之就容易自卑。
不要试图成为一个完全自律的人。想想自己希望达成的目标,用目标引领自律。请尝试以温和的方式去循序渐进地养成一些有用的好习惯,并用自制力去强化这些习惯,当这些习惯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自律。
降低欲望通常比提高能力更有效,但也更难。如果一个人有了一个欲望,那么这个欲望是很难被压制甚至被消除的,强行和欲望对抗可能让欲望暂时隐藏起来,但得不到满足的欲望会越变越大,直到再也不能被压制住。而且在压制欲望的过程中,一个人也会因为消耗能力等感觉不舒服。处理欲望的方式是尽快满足和疏导,欲望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它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当一个新的欲望开始出现时,它往往是好的,一个人不会平白无辜产生了一个想将别人杀死的欲望,或者想偷盗抢劫的欲望,而往往是想吃什么,想去哪玩,想得到别人的认同等等比较小但对自己和别人都是比较善意的欲望。尽早发现自己的欲望,然后通过行动来将其满足,就是一个人持续提高的过程。而欲望被满足后,它可能消失,也可能会变成更大的欲望,但后者比较少,这样的欲望可以称作核心欲望,它往往是一个人一生的主题,涉及到他想持续提高的能力。而其他容易满足的欲望更多是一种插曲,甚至可以说是一些干扰。但如果那些干扰不被合理的疏导掉,它可能会变成更大更难满足的欲望,喧宾夺主,让一个人非常难受。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645/2526107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