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直接由宁偃负责是亲卫营,宁偃有意识地将这些人武装成了重装步卒,每人穿两札,也就是两层甲片的皮甲,还戴上了皮制幕面。
这一营的百将是陈平,别人双手才扛得起来的铁制长殳,他一手就能灵活挥动, 另一只手还能持杨木大盾保护自己,简直像个走动的装甲巨人。
这一百人持两尺剑与杨木盾,紧随宁偃行动,作为亲卫,位于战阵后方,同时也是监军, 斩杀胆敢后退逃跑之人, 关键时刻也可以充当救火队员。
还有一营辅兵,由体质较弱者担当,专门负责管理府库和兵刃等,外加看护粮草辎车。
这一营由沉丘担任百将,沉丘心思细腻,而且识字,在墨家总院时,曾追着江寒求问筹算之法,已经掌握了周髀数字。
此外,是新组建的一支不足五十人的小队。
军队中有勇气大、不怕死、不怕伤的,把他们编为一队,叫做陷阵之士,这些锐气旺盛、年壮勇勐、强横凶暴的士卒们,叫做陷阵营。
这些都是军中争强斗狠的人,其中的代表就是吕东,他们被称为“轻兵”, 身无寸甲,在战阵上就是用来冒刃陷阵用的。
他们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在合适的时机, 随时能对准敌人狠狠扎下去,这也算是把军中的那些刺头善加利用了。
而江寒、宁偃最为重视的,自然还是新组建的兵种,轻骑士。
轻骑营,由沉妙担任百将,江寒亲自负责训练。
当天气晴朗时,江寒会骑着黑马,带着嬴虔和这些年轻的骑士们逐猎于平坦的野外。
新的滑轮弓已经由墨家工匠制出,送到了他的手中,比起第一批的试验品,质量和准头又好了不少。
他挎弓于肩,挥着马鞭对沉妙说道:“骑者,军之斥候,所以要用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这就是我对这个兵种的定位。
沉妙听罢,拱手应诺。
骑兵的训练, 比起弓手只难不易,选拔骑士的标准是, 选取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 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
要求行动敏捷迅速,能骑马疾驰越过沟堑,攀登丘陵,并在马上挽弓射箭,还能在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应战自如,进退娴熟者。
选拔出来以后,还要穿戴上适合的装备。
秦国周边的戎狄穿的是短袖下绔,同中原华人的宽衣博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狄服”。
江寒刚刚组建这一营时,就已经推广了狄服,将骑士们的衣着改进为衣短袖窄,外套薄皮甲,下穿绔裤,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
这一命令下达,几乎没有遇到反对的声音。
因为轻骑士中一半人是甲里子弟,秦国人与戎狄人混居,这个氏族祖上本就出自戎狄部落,虽然被秦人同化,但平日也穿狄服。
另一半则是打猎游牧的牧人,在被选来到军营前就穿短打,不知深衣广袖是什么滋味,所以狄服很容易就推行开来。
此外,本着对秦俑那种整齐划一气势的向往,骑士们的发型也被江寒强制统一了,都扎成不容易散开和妨碍视野的扁髻,将所有的头发由前向后梳于脑后,分成六股,编成一板形发辫,上折贴于脑后。
骑长和骑吏则戴着皮制的小帽,缨结于颔下加以区别。
在这些举措实施后,江寒不由暗道:“如此一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恐怕要被我提前五十年实现了……”
此外,脱离了马匹来谈论骑兵,是毫无意义的。
江寒驱马从列队的众骑士面前掠过,驻马扬鞭训斥道:“你们所骑乘奔驰用的良马,
一匹可换粟米三百、四百石,按栎阳的赋税,二十户人家才养得起一匹马!”
“在场诸位是军中最贵重的一营,希望你们发挥的功效,能超过这代价。”
众骑士不由得咋舌,这才意识到,胯下骑乘的畜生,甚至比他们自己还值钱。
虽然压力不小,动力却也十足,能入选轻骑士,是件极其荣耀的事情,在营中最受欢迎和尊崇。
接下来由沉妙讲解如何养护马匹,每次和江寒出行的时候,都是沉妙照顾马匹,所以他对马匹的习性和饲养十分清楚,说起养马来,头头是道。
“饲养的场所要安适,水草要喂得适当,饥饱要有节制。”
“冬天要保持马厩的温暖,夏天要注意马棚的凉爽。经常剪刷鬃毛。”
“要细心铲蹄,让它熟悉各种声音和颜色,使其不致惊骇,练习奔驰追逐,熟悉前进、停止的动作,做到人马相亲,然后才能使用。”
“挽马和乘马的装具,如马鞍、笼头、嚼子、缰绳等物,必使其完整坚固,马匹必须珍惜爱护,当天色已晚路程遥远时,就须使乘马与步行交替进行,宁可人疲劳些,不要使马太劳累,要经常保持马有余力,以防敌之袭击。”
江寒笑着点头道:“很好,你们要记住,你们不是一个人,一匹马,而是一个整体,骑兵的坐骑就相当于步卒的双腿!”
在布置队形时,五名骑兵设一长,五骑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二十步,每骑左右间隔四步,至于武器,持一把弓,背两壶箭,腰别一柄短剑。
之所以这样配置,是因为很多年前的那场灵丘之战,江寒曾带过骑兵参战,发现过长的戈、戟、矛在马上都不太适用。
使用长柄武器。人马错身而过时,想要刺中十分不易,矛头还容易卡在尸体上,仓促之间拔不出来,有时候必须弃矛抽剑。
而且这类长兵携带在马上,也使得进退更不灵活,所以还是驻马射箭方便些。
毕竟自己的这个兵种只有马鞍,而没有马镫,像欧洲骑士那种夹矛冲锋还无法做到。
而且马种还不够高大,也不披挂具装,容易损伤受惊,这第一批轻骑士可金贵得很,让他们直接去冲击密集的步卒方阵,纯粹作死,江寒也会心疼。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7020/10836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