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p>
在庆忌确立了察举制,且得到一众公卿大夫赞同后,已经改任大司马的伍子胥,手持牙笏,站了出来。</p>
伍子胥朝着陛台之上的庆忌躬身行礼道:“最近几年,岭南六郡与西南三郡,偶尔发生叛乱,兵革折损颇为严重。”</p>
“而今我吴国又灭楚吞郧,辟地千里,置郡县以治理,且不说官吏,常备之士卒,便已经捉襟见肘……”</p>
“臣以为,我吴国当带甲三十万,方能供应需求,守备四方。”</p>
“请大王明察!”</p>
带甲三十万?</p>
伍子胥此言一出,顿时就让朝堂之上的公卿大夫们,不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p>
以当今吴国的国力,莫说是带甲三十万,便是带甲百万都不成问题。</p>
八九个黎庶出一名士兵。</p>
相当于一两户人家分出一个士卒,不太合理,却能办到。</p>
只是,带甲百万可不是开玩笑的。</p>
若不到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生死存亡关头,吴国绝不可能这样倾尽所有。</p>
而今,吴国的常备军兵员高达二十万,看起来很多,胜于晋齐。</p>
但是吴国眼下有十九个郡,二三百个县,疆域幅员辽阔。</p>
东至夷洲岛、琉球群岛,西迈巫峡、乌江,南临交趾、哀牢,北到淮泗、东海之滨。</p>
庞大的吴国版图,占据了华夏的一半不止……</p>
可惜的是地广人稀!</p>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拥有二十万常备军的吴国,在遭遇变故,国内发生大大小小叛乱的时候,兵力也会变得捉襟见肘起来。</p>
“大王,臣以为,可!”</p>
一向是比较“小气”的太宰计然,出列道:“我吴国而今国库充盈,仓禀富足,豢养三十万常备士卒,不在话下!”</p>
三十个黎庶养一个士兵,吴国负担得起。</p>
因为吴国的兵役制度,固然是募兵制,但是绝大多数都不是职业军人。</p>
按照庆忌定下的规矩,国内凡十六以上,四十以下的男子,都必须入伍参军,三年一轮,或五年一轮。</p>
每年,吴国都会进行征兵活动,具体要看所在郡县的丁口比例。</p>
不论是贵族子弟也好,普通人家也罢,都不可逃避兵役。</p>
因为就连吴王的儿子,吴国的公子都不可避免的要在十四岁的时候入伍参军,别人再尊贵,也不可能比公子的身份尊贵……</p>
正是因为庆忌的诸公子这般以身作则,吴国的这种兵役制度,才能毫无阻碍的推行下去。</p>
不止如此,吴国每年都会在农闲之时,由当地的官府,主要是县一级组织一次大练兵。</p>
针对的对象,无非是适龄的退役士兵,或者是主动参与的少年……</p>
吴国的尚武之风大行其道,也是得益于民间每一年都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p>
“善!”</p>
庆忌微微颔首,准奏了伍子胥扩军的主张。</p>
总的来说,吴国三十万的常备军,还不是太大的负担。</p>
毕竟平日里没有战事,国都之外的常备军士兵也要屯田垦荒,养活自身。</p>
除非是碰上战事,士兵牺牲,或者是立下战功,不然国家没必要出钱抚恤,给予封赏……</p>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8307/1326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