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的结果是,父师、少师选择了留下,与殷共存亡。</p>
微子启则选择了离开。</p>
与之相关的另两个人物是,箕子仍然劝谏纣王,纣王不听,箕子乃羊装疯狂,被贬为家奴。</p>
而比干冒死直谏,结果被纣王剖心而死。</p>
微子离开纣王之后,投奔了西伯姬昌。</p>
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来到军门,袒胸露肉,两手绑在背后,让人牵着羊(犒劳周师),拿着茅,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谢罪求告。</p>
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p>
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p>
武王死后,成王继位,之后发生了管叔、蔡叔之乱。</p>
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大封诸侯,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以代殷后,并作《微子之命》来告戒他。</p>
微子启身为人臣,在国家即将灭亡时,虽然没有像父(太)师、少师那样选择与国家共存亡。</p>
也没有像箕子、比干那样犯颜直谏,但由于纣王暴虐无道,后人对微子启的评价也还是很高的。</p>
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微子又投降了商朝的敌人,按一般常情来说,这是不对的。</p>
但是纣王从来都是被当作暴虐之君,而周文、武王却是仁义之师,所以微子的降周也被称作是仁者之举。</p>
历史上的孔子从来不以“仁”字轻易许人,但孔子说“殷有三仁”,说的就是微子启、箕子和比干。</p>
在孔子看来,他们三人的做法尽管不同,但都是符合“仁”的要求的。</p>
此时,伍子胥固然言之凿凿的让庆忌选立公子鸿为储君,却又提出帝乙遵循立嫡立长原则的事迹,告戒庆忌……</p>
若嫡长子不贤明,未必不可以改立庶长子。</p>
但,以公子恒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吴国的储君!</p>
本质上,伍子胥还是在明哲保身,有着两不相帮的原则。</p>
古往今来,因为立储问题所发生的祸乱,不可计数。</p>
最典型的,莫过于伍子胥适才所言的殷商“比九世乱”。</p>
众所周知,商代的立君制度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p>
从天乙即汤开始,先后有十四个王是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继位的。</p>
但是从汤算起,第十一世商王仲丁到阳甲之间的五代商王,分别是外壬、河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小乙、小辛共九世,有五位都是“兄终弟及”的。</p>
在这期间,兄弟子侄为继承王位一直争夺不休,造成了政治混乱,国力衰弱的局面,致使众多方国不来朝拜,方国反叛也此起彼伏。</p>
甚至在仲丁至南庚期间五迁其都来避免政治上的进一步恶化,摆脱旧势力,缓和国内矛盾,选择有利的地理位置控制四方。</p>
在这九位商王中,只有祖乙迁都于庇后,商国中兴,政治稳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对方国的控制能力较强,没有发生反叛的现象。</p>
在阳甲之后,其弟盘庚也因同样的原因迁都于殷,“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p>
可以说,殷商的“比九世乱”,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咎由自取……</p>
“国尉,汝有何看法?”</p>
庆忌又将目光,放在了国尉孙武的身上。</p>
原本也想置身事外的孙武,只能缓缓的站起身,朝着陛台之上的庆忌躬身行礼道:“大王,臣以为,立公子恒,或立公子鸿,皆无不可。”</p>
“若不以嫡长而论,大王或可如周幽王一般,废黜王后,立如梦夫人为后,再顺理成章的立公子鸿为储君,未尝不可……”</p>
“放肆!”</p>
此言一出,顿时满座皆惊。</p>
朝堂之上的所有公卿大夫,都不禁瞠目结舌起来。</p>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8307/1326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