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就是聪明,什么事一看就会。阿莲最早帮我烧火的时候,都没有你烧得好呢。”徐母闻声也来到了伙房,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欣慰地说道。
徐乙坐下来烧火,可不仅仅是想帮阿莲干点活。主要是想观察一下灶台,试着烧了几把稻草之后,就发现家里的灶修建的很不合理,于是说道:“娘,咱们家这个灶不行,是不是很浪费稻草啊。”
徐母却很不以为然,她说道:“乙儿,你说什么呢?这个灶,还是你爷爷在世的时候,专门请南和县最好的泥瓦匠来打的呢,全镇的灶,除了里长家的,就数咱们家的好。”
在徐乙的眼里,这口被评价为全镇排名第二的灶,那是破绽百出,首先,这眼灶的炉壁太薄,起不到保温的作用。炉膛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只有一小部分被架在上面的锅吸收,大部分都通过炉壁辐射出去了,这就导致了能量的极大浪费。
其次,炉膛设计得太小,烟道的位置也有问题,导致炉膛内空气流通不畅。这样一来,柴草在炉膛里的燃料就不充分,炉子容易冒黑烟,这其实都是没有充分燃烧造成的。
还有,灶口过大,也会导致热量流失;屋顶上的烟囱高度肯定不够,起不到吸烟的效果,这也是炉膛里空气不流通的原因之一。
徐乙稍稍释放了点神识,就把问题看的很透彻。弄明白了这些,徐乙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他一边烧火,一边和阿莲还有母亲闲聊着一些,有说有笑的,倒也开心。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徐宝山正常去上工了,徐母和阿莲拿着汴秀布料去找裁缝做衣服。徐乙闲的没事,就开始开始琢磨那口灶台了。
徐乙先去挖了一筐粘土回来,挽起袖子就开始改造炉灶。他把炉膛凿大,把烟道口重新改了,又加厚了炉壁,把灶口改小。屋里的活干完之后,他又到院子里,爬到屋顶上,把烟囱加高了一截。
把整个灶台改造完,也就不到一个时辰,徐乙泡了壶茶,坐在院子里柿子树下品茗,十分的惬意。
上午十一时,徐母和阿莲做衣服刚进家门,徐乙就对两人说道:娘,莲姐和大哥以后不用去拣柴火了,我已经把咱们家的灶给改造过了。”
“什么,什么,你把灶拆了?”徐母和阿莲都不敢相信,两人径直去了伙房。
“这个灶,好用吗?”看着徐乙修过的灶,徐母半信半疑地问道。
从外表来看,徐乙修的这个灶比从前大了一些,这主要是炉壁加厚的原因。四下里抹的泥倒是很平、很光的,与原来那个用了好几十年的灶相比,的确好看了许多,这让徐母和阿莲对徐乙有了一点信心。但灶的好坏,毕竟不是靠外表来决定的。
“你烧一烧就知道了。”徐乙站在伙房门边,微笑道。
“娘,刚好我要做饭了。”阿莲道。
徐母满脸疑问的回屋去了,阿莲到柴房抱来一捆稻草,拆出一小把,拿火镰点着了塞进炉膛,开始烧火。阿莲往锅里舀了几瓢水,盖上锅,也就五六分钟,就见锅里呼呼地冒出了热气。
“这么快?”阿莲真的震惊了。连忙对屋里的徐母喊道:“娘,这个灶真的很好烧,火特别旺,还没有烟。”
徐母闻声也来到了伙房,惊异的向徐乙问道:“乙儿,你啥时候会打灶了?”
阿莲也甚是惊喜,说道:“才放了几把草,火就烧起来了,真的很省柴!”
徐乙只能把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往书里推了,他说道:“娘,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修灶呢,都是知识,书里都写着呢。”
翌日,徐乙受陆云飞教谕的邀请去县学,给南和县的生员义务讲了两节课,吃完午饭,方才回家。
徐乙没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十分的热闹,进门只见有十几位乡邻,正围在伙房的灶台参观呢。
众人见到徐乙回来了,都连忙施礼:“解元郎,您回来了!”
徐乙一一回礼之后就回屋了,但是还能清楚地听见外面众人议论:“这解元郎,真是多才多艺。”
“是啊,一定能考上状元,徐夫人啊,你真有福气……”
“你看人家解元郎真是一表人才……”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0163/1104169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