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道:你觉得,寿司是从中国宋代的酢发展而来的呢?还是从专家说得古代的脍演变而来的呢?
他想了想,说道:应该都不是吧。虽然日本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先移植,再本土化中原文化得来的,但是寿司这玩意儿和中国饮食文化没什么直接关系,应该是日本的自创。
她道:我也觉得没关系。不过,那些专家一直言之凿凿。他们还举例,现在中国东南沿海一代还有人吃脍。好像福建那边真的有人吃这个。
他说道:确实有人吃。但是咱们应该看到,寿司和脍在做法上区别很大,根本就是两种食物。
所谓脍,其实就是生切的细肉。不限于鱼肉,可以切猪肉,羊肉,牛肉,马肉。一般来说,好的脍都是切鲤鱼,鲈鱼。春秋时代以鲤鱼为尊,到了隋唐就是以鲈鱼为贵了。具体做法就是把鲈鱼肉切成细条,沾上姜、醋、盐来吃。要的就是肉的鲜,腥,嫩。
而寿司是在米饭上加上鱼生,有时也可以加熟牛肉,鸡蛋等等。寿司追求的是菜和米饭混合出来的旨味,不是单单吃生肉得来的鲜味。
她说道:旨味这个词用的好。
他赶忙说:过奖过奖。
她道:如果做法上的区别只是加没加米饭,那么专家似乎也没说错。
很有可能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本人改良了脍的吃法。
这样一看,脍确实比酢更像是寿司的原型啊。
他说道:不是的。那些专家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寿司
的米饭里是加入了白醋的。有的寿司米饭里也会加入适量的盐。这盐和醋才是寿司真正的身份密码,也是寿司和脍的本质区别。
她有点不明白,说道:这能说明什么呢?
他说道:说明寿司最早其实是一种腌制,发酵食物,而不是像脍一样完全是追求食物新鲜度的食物。古代人吃黄河鲤鱼,江东鲈鱼都讲究现杀现吃,就是要吃那一口鲜腥气。
真正讲究的寿司,食物是有一定熟度的,并不是全生的。
而且,从口味上来看,它应该更接近宋代蔡京最爱吃的酢而不是汉代陈登酷爱的脍。
我猜,古日本人作为海上民族,常年在海里捕鱼,一天大部分时间在船上,不方便开火做饭,为了随时取食,也为了储藏鱼类,就把鱼鲜腌制起来。
在东南亚一代就有把鱼放在米里腌制储存的法子。其实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也用过这种方法。
再后来,醋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日本人就发展出了用醋来代替鱼自身发酵味道的做法。寿司应该就是这样诞生的。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0794/1155654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