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是,有些城里人居然信以为真,竟然真把乡下人与淳朴二字划上等号,从心底里认为村里人就都是淳朴、无私,如山泉水般清澈单纯。
m君自小生长在小县城,亲眼见识过一些乡野间发生的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系极为脆弱,就像易碎的玻璃杯,就算拿在手里极具分量感,一经碰撞就会瞬间化为一地残渣碎片,再也无法和好如初,因此就没有产生过那些过于理想主义的幻觉。
早在十几岁时,他就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黑白电影,善恶也不是黑与白秋毫无犯的剪影画,真实情况是黑的不会再变白,白的却随时有可能变黑。
理想主义者在经历过现实的鞭挞后,往往开始愤世嫉俗地认为,乡下人是故意披着羊的皮囊,心怀叵测地在愚弄他们。
事实上,人与人的交往中,除去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付出,大部分人际关系都是对得失的选择。
这种选择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心为根本驱动,辅以自身追逐利益的力量为动力。
这种力量可能来自拳头,也可能源自约定俗成的地位,或者法律认证的权利。
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中,有人居于有利地位,于交往中所得颇多;有人处于不利地位,与人博弈中所得就甚少。
迥异的结局与二者的社交技巧关联不大,基本上由“力量”强弱决定。
简而言之,人际关系就是依靠“力量”的博弈。
这种博弈和人的出生地无关。就先像武侠小说描绘的血与剑的世界一样,只要有人,或者说只要人数到达三个及其以上,人们之间就会发生斗争,或者是真刀实剑,或者是唇枪舌剑。
m君对于这一点,深有体会,从小到大经常遇到一种怪事。某些人单独与他交往时,彬彬有礼,一旦有第三人在场,就变得张牙舞爪。
在最初的几年,他不明白其中奥妙,只是慨叹人心不古。
后来,年岁渐长,他才明白一件人类社会的基本常识。
人际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对比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高低贵贱是通过广泛对比得出的一种结论,因此捧高踩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某人因第三人的在场,而对m君不敬,就说明该人认为他自己与第三人地位高于m君。
如果这种情况广泛存在,m君就应该反思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在社会地位上低于大多数人,一定是要反思过往行为的。
虽然,m君很同意一个人的起点,能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终点,但是,起点对终点没有决定性作用,人还是应该努力的。
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幅画,每一笔都必须亲手画上去,无法凭空产生。
如果我们没有在作画时,用颜料填满正片画布,就一定会有留白,或者空洞的部分留在画面上。
这些空白处,就会变成画的缺陷,使其价值无法与他人的画作比肩。
以画来说就是会贬值,以人而言就是会陷入困境。
换就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很多困境,本质上都是自己造成的。
就好像,很多考不上好大学的人是由于高中时贪玩、不努力,许多不能读研的人其实是因大学期间懒惰、荒废学业。
先天条件不足的人,能通过努力逆转颓势吗?
其实是可以的。
历史上有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朱元璋。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0794/1155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