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亲自实验。
等宋平走后,赵鹏先调制好颜色,然后坐在操作台前思考。
为什么颜色会退呢?
说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颜色根本就没染好,颜料和布的亲和力不够,导致颜色附着度差。
还有种可能就是这种颜料不能见水,长期泡在水里颜色就会溶解,从而褪色。
从目前情况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所以要逐个考虑。
但说回来,如果真是第二种情况,那就相当麻烦,所有人买回去衣服都不可能不水洗,这个时候还不流行干洗,如果衣服易水洗就会褪色,那根本就没法穿,因为人不可能不水洗。
若真是那种情况,可能就要考虑更换颜色染料试剂了,但是以目前的工艺,这种实际已经是最好的时机,不可能至少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新的时机更换,那这条路算是走到头了。
想来想去,赵鹏觉得还是第1种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染色剂根本没有很好的染在布料上面。
拿了一批还没有经过染色的布,发现这是一片100%纯棉的布,他突然想到,如果说布料里面含有氨纶比较多,布料就容易染色,所以如果说将这个布料进行更换,可能效果就会变好一些。
这是一个思路。
但问题是这个年代,布料主要是以纯棉和涤纶为主,氨纶的材料加入还比较少,更换布料有点不现实。
另外一种可以思考的方式是在染色剂里面加入某种可以提高染色性能的东西,比如说明矾。让染色效果更加持久,变得更加简单一些,也可以尝试一下。
但这种情况一般用于布料原始染色,而且更偏向于植物天然色,不太适用于公司目前使用的还原型燃料。
赵鹏陷入苦思。
他明白问题的原因是现在染色工艺和布料工艺还没有发展到好的地步。
这种褪色问题,后世只要是像点样子的工厂都基本做到有效杜绝。
而且针对褪色,后世更是发展到几个细分领域,例如因光褪色,因汗水涂色,因物理磨擦脱色等等。
不同的问题适合不同的客户需求。
例如内衣,就要防止因汗脱色,而牛仔裤之类,就要防止磨擦脱色等等。
但在这个时代,人们并没有那么多要求,只要水洗不脱色就基本满足要求。
人的需求都是逐步提升,低等的需求满足后才能想着获取高等的需求。
他拿着刷子,无目的地在版上慢腾腾刷着,一道一道。
突然!
他眼神一亮,是不是这样?!
他先前一直在思考颜色和布料的融合性,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同色的色光不同,如果不是同个色光系,那可能会导致附属性好的色快速占据布料,影响后面的着色。
他从地上跳起来,抓过各种颜料桶,果然发现这些颜料根本不是同个色系。
怪不得色与色之间容易窜色,是因为各色系的隐形体附着力不同,
看起来,之所以宋平没注意到这点,是因为她压根没这个意识。
这个时候衣服主要是暗色系混色为主,而且人们对褪色已经见怪不怪。
衣服买回去,都会用盐加热水烫下,基本就能除去褪色的情况。
不用懂原理,反正有用就可以。
客户这种低要求的需求自然促使生产商降低染色的研究,他们的目标只是将颜色染好,能在客户买的时候没有掉就可以。
至于后期效果并不关注。
一件十几元,甚至几元钱的衣服,能有多少要求呢。
而几十元的外套,色系就很单一,基本是以黑色,蓝色,绿色为主。
这些颜色褪色是整体褪,而且是慢慢,长年累月褪。
穿衣服的人一般很难注意到。
即使某日突然发现衣服颜色由黑色褪成灰色,也会觉得这是衣服变旧的缘故,不会想到衣服染色的方法本来就有问题。
当然,如果说衣服褪色属于服装厂的锅也不全对。
因为服装厂需要染色的地方很少,大部分情况下都属于撞色,就是说,利用布料本来的花纹或者纹路,设计出刚好适中的衣服。
真正要追溯染色的原因,更多是要追溯布料供货商。
那这个问题就是无底洞,供货商不可能因为某一家企业改变自己的染色方法。
除了严重的色差,他们一般是不会向服装厂妥协。
赵鹏图案是要印染的白色的T恤上,自然不可能让布料厂印好后给他们。
他要保证这个图案的单一性。
不可能简单将东西随意交到别人手里,只能自己印染。
以我们国人的模仿能力,这种东西如果真受欢迎,其实很快就会出现无数个模仿者冲击市场,到时候他就失去了独一性。
赵鹏是行动派。
既然猜测可能是色光不同,那便尽量在同一种颜色里寻找色光接近或者同级的颜料,然后分别调节几个比例,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布片。
然后烘干。
出来后,赵鹏发现不同的比例,染出来的颜色亮度不同,其他基本没什么区别。
他将布片做好标记,丢进洗衣机里开始洗涤。
10次,没有问题。
20次,依然没问题。
30次,还是没问题!
不同比例的试验品都没有脱色,印色的情况,就好像才放进去一样。
他又实验了20次。
停下洗衣机,拿出经过50次洗涤的布片,没有丝毫褪色的迹象。
他欣喜若狂。
这就是知识和经验带给他的福利。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2146/1223078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