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月开始,杨彦迪派遣工兵在汉江上尝试搭设浮桥,并且沿着汉江向上游机动,利用船只向江北运输军队,但几次尝试并不顺利。
在友军眼里,这是陆军努力的表现,也是求战的表现,但实际上却只是做给友军看的。
李肇基在第一军抵达前线之后,立刻派人前去汉城,寻求与满清的和谈。
李肇基直接狮子大开口,提出要京畿、忠清、全罗和庆尚四道,朝,鲜八道,李肇基索要了四道,名义上是一半,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四道也就拥有朝,鲜王国五分之二的面积,但人口却超过了五分之三。
尤其是京畿、忠清两道,直接把半岛人口最为密集的西海岸平原的精华部分一口吞下,满清方面自然不能接受。
济尔哈朗在与多尔衮商议之后,并不想让东方商社在半岛拥有土地,其希望用白银赎买,再许可东方商社可以在半岛进行通商的办法来解决这次战争,却被李肇基断然拒绝了。
为了人口和赋税,李肇基决心这次战争一定要夺取一块密集的土地。
双方谈不拢,只能打,但打也很难打,因为汉江太宽,浮桥被拆,只能通过渡船往来南北,而双方都不想发起困难的渡河攻击,而是寄希望于对方可以进攻,好打对手一个半渡而击。
但时间拖延的越久,对于满清就越不利,其吞并朝,鲜在半岛实行的是残酷的统治,朝,鲜百姓和士绅为此承受了超额的赋税,在李氏王朝时代,那些两班贵族的特权几乎被全部取消,面对八旗兵的马刀,他们只能乖乖缴税服役。
当李淏前来复国,当东方商社的陆军展示出让满清无可奈何的实力后,半岛南部州府的态度都在变化。
有些官员和将领冥顽不化,但各地的两班贵族却纷纷开始拥护李淏,在一些没有驻军的州府,他们直接占领了衙门,有些甚至还敢与当地驻扎的朝,鲜绿营作战。
随着时间推移,甚至连汉江以北都出现了局势不稳,多尔衮只能不断派兵支援,催促济尔哈朗进军,击败东番岛夷。
战事的变化发生在了十二月中旬。
今年的半岛的尤其的冷,在正常年份,汉江尤其是汉城一带的汉江,会在天冷的时候结冰,天热的时候开化,形成持久凌汛的姿态,但今年,汉江尤其的寒冷,从十一月下旬开始,汉江冰封之后就再未解冻,而且越来越冷,冰层越来越厚,让敌我双方都拥有了直接渡江的可能。
工兵甚至进行了尝试,汉江冰面可以承受五吨的压力。
这意味着,哪怕是十二磅炮都可以直接过江,十二磅炮的炮车、弹药和拖拽的马匹,加在一起,大约就是五吨重。
因此李来亨再次催促李肇基渡江进军,甚至为此不惜从京城请款二十万两。
但拿到钱的李肇基也没有让第一军渡江,而是选择的另外一种办法,迫使清军渡江来决战。
按照李肇基的命令,第一军在汉江南岸,距离汉城最近的地方部署了炮台,然后通过拖拽,把海军主力舰上的九十磅炮给拉到了炮台上,这种火炮可以把实心炮弹打出三千二百米远去,而这一段的汉江也只有一公里宽而已。
汉城位于这种火炮的射程之内,烧红的实心炮弹被射出,后来还发射的开花弹,导致汉城之中一片狼藉。
十二月十七日,济尔哈朗正式率军渡江南下,此时他麾下可动用的军队,已经从四万五千人,上升到了六万人的规模,对第一军形成了两倍的优势,尤其是清军骑兵,规模超过了两万,对第一军形成了绝对优势。
济尔哈朗充分利用的这种优势,他把大半骑兵分成三百人规模的队伍,沿江驻守,遮蔽了第一军的侦查力量,然后调动步兵在多地实行佯动渡江,最终于二十日,在上游地方完成了渡江,清军主力由此展开。
只不过,杨彦迪却并未主动进攻,而是在富川等待清军来打,因为这里有第一军修筑好的工事,而且南岸都是平原旷野,利于骑兵驰骋,对清军有优势。
而第一军背靠仁川,可以就近补给。
原本,各方都以为,一场决战要爆发,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在清军渡河完成后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寒冷的北风戛然而止,随即久违的太阳出现在了天空,当天后半夜,还下了一场雨夹雪,这意味着温度在上升,济尔哈朗立刻反应过来,迅速后撤。
但盘踞在富川一带的第一军,在那个夜晚看到的却是鹅毛大雪,并未意识到温度的上升,而济尔哈朗见第一军没有进逼,于是选择夜晚渡江回北岸,白天依旧虚张声势。
一直到十二月的二十四日,杨彦迪才察觉温度在上升,立刻率军东进,却也只是抓住了清军的后卫部队,虽然歼灭了七千多人,但绝大部分都是朝,鲜八旗和外藩蒙古骑兵,最大的价值还是缴获的那几千匹战马和大量装满粮食、炮弹的辎重车和炮车。
本站已更改域名,最新域名: </p>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2855/1314985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