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刘衍大举扩军的时候,南方战事也再起波澜。
早在崇祯十二年五月的时候,张献忠率部在谷城再度叛乱,很快就打垮了守备谷城的明军,杀了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拆毁城垣,劫库纵囚。监军道张大经和马廷宝、徐起祚被迫投降。
张献忠率部离开谷城的时候,把官府上下大官员向他索贿的名单、数字和时间,都详细地写在城内外的墙壁上,由此让周边百姓愤慨不已,张献忠趁机扩大兵力,拉起了一支将近十万饶队伍。
张献忠再次反叛的时候,罗汝才、马守应部也起而响应,并到谷城与张献忠部会合。同一时间隐伏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经湖北郧、均地区进入河南。流贼大军的烽火刚刚趋于熄灭,便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燃烧起来。
督师熊文灿得知流贼大军再起的消息,立即调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
张献忠将大军埋伏在房县以西的罗猴山,张网布阵,并派出一支队伍佯攻败退,引诱明军入山。待到明军大部进入山中,张献忠与张定国、张可望、张文秀、张能奇四个义子率伏兵展开围攻,明军一万多人全部溃散,罗岱被活捉,左良玉丢盔弃甲伏鞍而逃,连军符印信也丢失了。
崇祯帝收到战报愤怒不已,一怒之下撤了熊文灿的职,并派锦衣卫予以逮杀;同时左良玉降三级,命其带罪随军立功。
接
着,崇祯帝改派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前往湖南战场督师,总督以下并听节制,再次展开对流贼大军的大规模围剿。
杨嗣昌虽然精于党政,但也算是颇具才干的,一到襄阳,就抛出他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
杨嗣昌准备会师十万,并檄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冲要,主要任务是全力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两部流贼大军。
起初,张献忠不了解情况,接连失利,非常被动。在张定国的建议下,不断派出细作打探情报,摸清了明军的底细,张献忠便派人服罗汝才两军联合。
然后张献忠率领大军以\以走制敌\、\避实击虚\、出没无常的战术对付明军。同时,张献忠加强了情报工作,派出很多机灵的军士扮成商人贩,四处探听消息。老百姓也常把明军的动向告诉流贼大军,还常给张献忠的队伍做向导。
因此,张献忠所部每每都能及时掌握敌情,迅速采取相应的战略,打得明军措手不及。然后又迅速转移,使明军摸不清流贼大军的去向,难以展开追击。
如此几轮下来,明军各部不是扑空,就是遭到埋伏而损兵折将。但是,流贼大军被困在明军的包围圈里非常不利,随时都有被围歼的危险。为此,张献忠认为必须彻底粉碎明军的围剿计划,跳出圈外去作战,才能更有力地打击明军。
于是张献忠与张定国
、张可望、张文秀、张能奇四个义子商议过后,便决定全军不惜代价冲出明军包围,向四川方向转战。
经过这几个月的交手,杨嗣昌眼见各部明军难堪大用,用现在手中的兵马不可能完成歼灭流贼大军的任务,这种十几万人马的大会战,手中没有一两支精兵坐镇是不行的,弄不好自己也会落得熊文灿那样的下场。
于是杨嗣昌便想到在巨鹿之战、济南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刘衍,想征调刘衍部过来助战。
不过杨嗣昌老谋深算,知道刘衍是自己死对头卢象升的部下,二饶关系还很不一般,贸然向朝廷上书征调,在杨嗣昌看来,卢象升肯定会从中阻挠。
而且刘衍也不一定愿意劳师远征,到时候即便来了,也是出工不出力,自己还是一样难干。
于是杨嗣昌先是派了心腹赶往即墨营城,将自己的一封亲笔信带给刘衍,准备先私下里和刘衍接触一下。
八之后,即墨营城。
刘衍见到了来人,只见一个身材瘦高但是很精干的汉子站在堂上,一身的短打,浑身上下都是汗水,好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
“你是何人?要见本将军所为何事?”
刘衍虽然已经通过名帖知道了,但还是又问了一遍。
只见那汉子抱拳道:“兵部尚书杨阁老府中门客,鄙人姓章名环,奉杨阁老之命,前来送一封书信。”
刘衍见那章环话不卑不亢,对其也有了
一丝好感,挥了挥手,身旁的苗绍过去接过书信,转呈给刘衍。
刘衍当面打开,只见书信中字迹龙飞凤舞,不杨嗣昌的人品如何,这书法造诣却是非常高的。
在书信中,杨嗣昌先是盛赞了刘衍屡立战功,麾下将士也尽是虎贲之士,甚至称赞刘衍为大明自戚少保之后,又一擎柱!
对此刘衍只是一笑而过,对于这些东林党出身的大臣,刘衍心中没有多少好感,他们出来的话,也没有多少可信度。
接着往下看,杨嗣昌在信中介绍了湖南战事的情况,此时明军虽然看似已经包围了张献忠所部,但是实际上却非常被动,一直被流贼大军掐着鼻子走,战局随时可能逆转,所以杨嗣昌希望刘衍以大局出发,在收到朝廷调令的时候,尽快率部南下支援。
看完书信,刘衍陷入了沉思。
现在新军的扩编事宜刚刚开展,各营的兵员和兵备虽然全部到位了,但是后续的补给,各营新兵的操练都没有完成,现在新军的整体战力下滑严重,在这个时候出兵,刘衍是非常抵触的。
而且从山东到湖南,大军奔袭两千多里,钱粮谁出?沿途补给能否保证?到了战场上,友军是否给力,这些都是问题。
所以刘衍当即将书信收起了,面无表情的看着章环,道:“事情我知道了,你可以走了。”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4260/2695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