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38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138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又实行了一系列的强国政策,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秦国迅速走出西北的苦寒之地,通过其联通中原的重要门户函谷关,不断地向东方六国发起先后有序的进攻。虽然一系列偶然,让政策不得不做出暂时的调整,比如说楚国都城的败亡,又比如说秦国和韩国的联合,最终拉拢魏国。但是这些调整都是暂时的,秦国的目光始终盯着东方两个最为强大的国家。一个是齐国,秦国选择了和它联合;另一个是赵国,秦国选择了和它决战。

如果将战国末期的东方六国划分为近秦和远秦的话,此时,秦国选择了和远秦三国达成暂时的和平,而选择将利剑高悬在近秦三国的头颅之上。此时的东方,无论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还是在外交制度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和秦国匹敌。因而近秦的三个国家要么选择卑躬屈膝地向秦国投降,要么选择和秦国交战。无疑,任何一个国家的君主都不希望自己生活在别人的卧榻之侧,在开始之时,各国都选择了斗争。

上党一战,赵军以失败告终。

关于这个战争结果,可以有三种解释,要么是秦军和上党守军的战斗力太过悬殊;要么是上党郡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防守;要么是秦将王龁采用了一些可以快速瓦解敌人的策略——比如攻心。但是,一系列现象表明,冯亭之才智非常高,否则不会将成功地说服赵国使之接受上党。如此,秦军攻心难以成功。此外,当时韩国的弓弩十分厉害,后来冯亭直接把20万上党守军带到了赵军的驻扎之地,可见秦军虽然战力强劲,却并没有带给冯亭部很大的打击。赵国之所以失去上党,很可能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并不适合防守。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推测。因为史书对于这一战的介绍并不是很多,其间言道:“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

冯亭败军如潮水一般地退到廉颇大军驻地,难民们也源源不断地会聚到长平。从当时以及后世对于长平之地的记载看来,长平固然重要,但却很难让当时的两个大国生死相搏。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最后发生?秦国一方很好解释,秦军坚持着白起的策略——对溃逃的敌人穷追猛打,从不相信“穷寇莫追”的兵法策略;而赵军则是出于对自己军力战力的自信和对于丢失上党的不甘。

关于这一战,历史上的记述很多,但是秦国在后来的焚书坑儒中,让许多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述消失在历史的风尘当中。但是,关于这一战,即使只有只言片语,也必将被人们所铭记。

当时,秦国和赵国的军队围绕长平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试探性进攻,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自公元前264年四月开始,王龁大

军就开始进攻赵军,一直到了七月,双方大的战役总共发生了3次。四月,赵军和秦军交战,裨将赵嘉在混战中被斩杀;两个月之后,赵军失去两个堡垒,四个尉官再次被斩杀,赵军陷入更大的被动;七月,依照廉颇的策略,赵军构筑了坚固的堡垒,与敌人周旋。但是在秦军猛烈的进攻下,赵军西边的壁垒被攻破,两个尉官又被杀。三次交锋均是以赵国的失败告终,秦军虽然没有给赵军造成实质性打击,但是可以看出,赵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此硬碰下去,赵军最终必定难以抵挡。

廉颇身经百战,对这一切自然清楚明了。廉颇擅长防守而不是进攻,所以此时他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以防守应对敌人的进攻。很明显,此时的秦军远离本土千里之外,自然难以持久作战,只要时间一长,秦军必然会被后勤不足所累,最终不战自溃。赵军就是依照这种战略使得秦军不得其门而入。赵军守,秦军攻,这种状态一连持续了3年之久。

但是赵国军队惊奇地发现,在如此不平衡的消耗之下,秦国竟然和赵国旗鼓相当甚至还有略胜一筹。要知道,秦国可是千里跋涉,而赵国则就在自己的家门口,这之间的差距,明眼人一下就能瞧出端倪来。渐渐地,赵国发现自己首先难以支撑下去,遂决定在政治外交上下工夫,迫使秦国退兵。

其实,在裨将赵嘉被杀之时,赵孝成王就已经是坐立不安了。当时,裨将可以说是除了主帅之外最大的军职。在秦军中,白起为主将之时,王龁便是裨将。赵国刚刚和秦军交战,便丧失了一等大将,战局很不明朗。赵孝成王自然十分着急,于是他决定御驾亲征,但是其手下的大臣楼昌、虞卿不答应。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4385/13852849.html

本站地址:zerifeisheng.com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①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②

最新小说: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兰芳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