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彦当即就心领神会。
他回想起此前与关麟在这沔水山庄后的湖泊前,一边钓鱼一边感慨。
那时候的黄承彦钓上一条小鱼,饶有兴致的说关麟这个忘年交说:“今晚你小子有口福了,有‘鱼肉’吃了!”
哪曾想,关麟却是对那“小鱼”不屑一顾,只是笑着说,“老黄,咱能不能有点儿追求,这湖这么小,也就这些小鱼了,咱什么档次?能吃这么小的鱼?放生了,快放生了!”
那时候的黄承彦直接笑了,反问关麟,“若放了这小鱼,那可就没有鱼汤咯。”
“小鱼煲的汤没劲…”关麟直接说,“早晚有一天,咱们得干下来襄樊,咱们吃那襄江里的大鱼…我听说那襄江里的鱼一支十几斤重,味道别提多鲜美了,还有…有朝一日,咱们也得把中原也给干下来,到时候咱们吃黄河大鲤鱼,那个味道更是鲜掉舌头!”
黄承彦本觉得关麟是在吹牛…
可看他信誓旦旦的模样,莫名的觉得,竟还真有点儿谱,黄承彦接着说,“咱先别说黄河大鲤鱼,襄江里的大鱼,咱怎么吃?”
“煮着吃、蒸着吃呗!”关麟笑着回答。
当然,他知道黄承彦问的不是这个问题,接着补充道,“其实很简单,不用咱们终极目标的十万秦弩,就五万蹶张弩,咱们找个靠近襄樊的山,万弩齐发,朝着襄阳城的上空射他一个时辰…什么狗屁襄樊,统统都没了,到时候,谁还能拦住咱们去襄江里捞鱼?”
那时候的关麟还在与黄承彦畅想秦弩五万齐发的壮观景象。
这是五万弩啊…
用脚蹬的蹶张弩,从天而降,遮天蔽日!
也就是那一次…
黄承彦记住了…关麟这小子早晚一天要吃襄樊的大鱼。
倒是没曾想,这“吃鱼”的日子来的这么快,这小子变得这么“心急”!
黄承彦与刘晔匆匆赶到锻造“秦弩”的巨大工房时,关麟早就到这里了,他在详细的观看着匠人们组装弩机。
其实这里制造的秦弩是做了一些改良的。
蹶张弩倚靠双腿与腰去射击,张力大小是可以达到三石的。
但黄承彦与刘晔…对此做了一些改良,通过大量的尝试,将“秦弩”的长短、弓弦的张力进行了优化,甚至增加到了一些“物理”学当中借力的原理,在每一张弩矢上增加了“助力的机械”装置。
又优化了箭矢又与弩机上的凹槽摩擦所丧失的一部分动能。
更是为秦弩增加了关键的部位“郭”。
要知道,在后世,很多专家提出,限制秦弩威力的其实是“郭”,秦弩没有关键性的部件“郭”,所以威力不够强!
只是…
现在,在黄承彦与刘晔的精益求精下,何止加上了“郭”,简直是焕然一新!
按照匠人所言…
如今的秦弩,真实的张力大小,在双腿的极限力量下,可以达到五石,射程超过三百五十步!
如果顺风,甚至可以达到五百步!
当然,这虽然不像后世“瞎逼逼”说秦弩的射程超过ak47两倍,但三百五十步单单靠人的腰肢与双腿,已经是弩矢中的极限了吧?
“云旗公子…”看到关麟,刘晔当先开口。
黄承彦也轻吟出一声,“云旗…”
他知道关羽如今的状况,也知道关麟的心情不好,他没有用“臭小子”这样的称呼,也没有直接一句“臭小子你还知道来我这儿”的数落。
甚至,他看着如今关麟那冷峻的表情,他还有些担忧,担心他不要因为替父找回场子,而太过冲动、鲁莽!
“黄老,刘先生…”听到他俩的声音,关麟转过身,目光炯炯,他指着这些秦弩问道:“现在,咱们有多少秦弩了!”
这个…
刘晔与黄承彦彼此互视,刘晔说了个大概的数目。
“一万七八千吧…”
其实,秦弩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制造,再加上沔水山庄六千劳力,制造的速度很快。
可架不住…还有八牛弩,还有龙骨水车等一系列农具的制造。
分担下来…一万七、八已经算是不错的数字了。
只是…
这个数字还是让关麟有些失望,“少了点儿!”
这…
刘晔微微凝眉,黄承彦则问道:“你是打算提前用这秦弩?不攒到十万枚,一起用了?”
“藏不住了。”关麟吧唧了下嘴巴,“老爹都被人欺负了,做儿子的,不报这份仇,传出去还以为我关家满门都是怂蛋呢!”
“那?你需要多少!”
“至少四万吧!”面对黄承彦的询问,关麟说出了一个数字。
秦弩强,不是强在个体,而是强在弩阵…强在数万枚弩矢的齐发,在于范围伤害,太少了根本无法达成遮天蔽日的效果。
只不过,四万这个数字,差的有点儿多呀!
“若是四万支秦弩,制造的话…哪怕全力以赴,也至少还得三个月…”刘晔在脑海中经过了复杂计算,得出了这么一个数字。
“三个月太久…”关麟感慨道:“一个月之内我就要见到…”
“可…”刘晔再度张口,“秦弩的制造工艺,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让弩矢的威力大打折扣,故而一个匠人全力之下,一个月能制造出两枚秦弩,这已经是极限…”
言外之意,就算沔水山庄六千劳力悉数去造秦弩,一个月也补不齐“四万”这个数字。
太可怕了!
何况…与秦弩相配备的,还有特殊的弩矢。
也不可能六千劳力全都去从事这一项任务;
以及…
大量的原材料,这些都是难题!
也正是因此,刘晔的一双眼眸深深的凝起,眼神中满满流露着三个字——不可能!
黄承彦的表情倒是与刘晔截然相反…
因为他见证过太多,在关麟手中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事情了。
他只是淡淡的问关麟。
“臭小子,你打算怎么办?”
“极限不就是用来被超越的么…”关麟直接深入这工房,他引着黄承彦、刘晔二人,郑重其事道:“你们且试试,按照我说的方法做,不要让一个工匠去做一张秦弩,这样太繁琐了,中间耽搁的时间也太多了,我方才看过最新秦弩的图纸,一共是一百七十个步骤,那么…就将这一百七十个步骤根据繁琐程度,分为一百步!”
“由一百个人为一组,每个人只完成一个或者少量几个固定的步骤,然后不断的往下传…直到一百七十个步骤全部完成,再由专门的匠人负责效验。”
他指着这硕大的工房,接着吩咐,“就从这里造一张桌子,传到那一头…整个一连串的桌子便是一个组!”
关麟打算用“流水线”模式去批量生产秦弩了。
他是这么想的,战国时期发明秦弩的也不是秦朝啊,所谓——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可为啥秦弩的名声这么大?
说到底,是秦朝标准化的生产决定的。
一个人一个的慢慢去造,造到猴年马月了,质量也参吃不齐,倒不如每人就负责几个工序,一步步的传下去!
就特喵的批量、标准化、流水的生产!
果然…当关麟把这个想法讲出后,黄承彦与刘晔彼此互视,在经过的短暂的沉吟、思索过后,竟是莫名的感觉,这个方法可行!能行!
甚至,这个方法,会让生产的效率呈现巨大的飞跃。
不止是在“秦弩”上…
当然,黄承彦与刘晔不会了解,这就是后世“现代化”的工厂作业,早就习以为常了…小组作战了。
古人还是讲究个体…特别是生产上,各自为战。
至于效率的叠加…
这很容易理解,一张秦弩一百七十多个步骤。
再熟练的匠人对照图纸也需要一步步的校对,难免有些步骤不熟悉的步骤,耽误了时间。
可按照关麟的方法做下来,每人只负责一到两个步骤,这是闭着眼都能完成啊!
甚至,关麟设想的“一百人为一个小组”也不绝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调整。
这事儿,越是琢磨,刘晔的眼眸中越是冒光,越是觉得大有可为呀!
那么…
接下来,就是材料的问题了。
关麟仿佛已经看穿了刘晔心中的担忧,他直接道:“…放开手脚去造即可,材料的事儿,钱的事儿全部都交给我!”
其实,在材料上,在钱上,关麟已经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思路!
…
…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5326/1437578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