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年的考验,洪涛觉得袁可立是个有手段的能臣,也是有坚持的直臣,只要事关国家存亡大概率会选择迎难而上。即便反对也要当面指出,不屑于在背后搞小动作。
想让这种人为己所用就不能光拿虚幻的大饼忽悠,必须来点实际的硬货,哪怕有些耸人听闻也不怕,压力越大说不定效果越好。
“……何至于此?”啥叫推倒重来,袁可立觉得已经领悟,不用再详细解释了。除了极大的震惊之外,还有不少迷惑。
历史上那么多朝代,想改革的皇帝大臣此起彼伏。有的是为了临时补救、有的是为了增强控制力、有的是为了清除异己、也可能为了富国强兵。反正不管为了什么,没一个是想自己改自己的。
改革改革,改变别人、革除别人才是真谛,拿自己开刀不叫改革叫造反,造整个家族的反,还有满朝文武的反,大逆不道啊!
就算这样真的能挽救颓势、再创辉煌,可大明帝国确实到破烂不堪、大厦将倾的地步了吗?仔细想想吧,好像有些趋势,但好像又没那么糟糕。
“何至于此?礼卿,此话从你口中说出来,着实让朕失望。去年太仓已然拿不出足额赈灾米粮,只能由内帑发银弥补。想为边军装备昂贵的新式火铳和钢甲,钱从何来?”
如果袁可立在三年前这么问,洪涛还真回答不上来。有道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登基之后才逐渐想明白万历皇帝为啥挖空心思不择手段的捞钱,不是装穷是真穷。
明朝的财政制度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个字,乱!可能是出身问题,在某些方面具备国人的天赋,比如政治斗争手腕高明,杀伐果断。但在某些方面又特别弱,比如经济。
他设计的财政制度既不合理又难以实施,到处都是大窟窿,缝缝补补熬过了二百多年,一遇到大风浪就再也扛不住了,立马散架。
先聊聊国库系统,这可是朝廷的钱袋子,是否饱满基本等同于国家存亡。
明初的国库只有一个,叫做内库。包括了内承运库、内供应库、天财库、罚脏库、广汇库、广积库、广盈库、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戌字库,整整十二座大型仓库。
这些仓库有的存储金银宝钞,有的堆放盔甲利器,从小到大、从高到低,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连同南京的内库,一起担负着朝廷与皇家绝大部分收入与支出。
关键词来了,朝廷与皇家!按照逻辑与人性综合推理,无论两方如何默契,总要有一方实际掌握内库的管理权,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当皇帝比较强势时必然会主导内库管理权,说白了就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谁也管不了。而当臣子比较强势的时候,比如张居正,那皇帝就成受气包了,想买根大雪糕吃都得提前打报告,否则一文钱也拿不到。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5876/1562337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