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围场。
皇帝策马奔驰,在马上手持三眼铳瞄准一只奔跑的雄鹿,
砰的一声,雄鹿应声倒下,
江夏王在后面高声赞道,“相距五十步,陛下奔马上一铳命中奔鹿,好铳法,左右神机营的火铳手都比不过。”
皇帝勒停御马,缓步来到鹿前,
那一铳正好命中雄鹿的头,铳里装的铅弹,虽五十步外射击,这一铳依然直接毙命。
左屯卫将军、驸马都尉薛万彻笑道,“陛下本就善射,昔建天策府,弧矢制倍于常,且百发百中,通向射洞门阖。”
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段志玄道,“箭穿七扎,弓贯六钧,想当年,那是大业十三年,魏刀儿进犯太原,太上皇率兵与之交战,被困阵中,陛下见情形危急,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太上皇于万众之中也。”
加号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的谯国公柴绍也在一边道,“当年陛下与宋金刚相持于柏壁,有一次为敌军所围,陛下以比羽箭射杀其骁将,贼骑乃退。”
而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保卫国公李靖骑马上来,听到他们说这些,也道,“武德三年,陛下率军围攻洛阳,在慈涧遭敌将单雄信袭击,几为所败。陛下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万军之中还俘获其大将燕硕!”
李世民听到大臣们说起这些往事,哈哈大笑。
“哈哈哈,好汉不提当年勇,俱往矣!”
说到射箭,当今贞观天子确实是自古以来历代君王中难得擅射者,又或者说李世民这箭术,其实也算的上家传,太上皇李渊就是个神射手,在河东剿流贼时,曾经连发七十余箭,跟开无双割草一样。
李世民更是打小练就神射,而且他不仅箭术好,且他的弓和箭都比别人的强,挽强弓用大箭,
李世民跟府兵里的弓手一样,也是手长力大,除了擅用弓射,而且擅用大刀。射完挥刀,那是能够将敌骑人马俱劈碎的猛人。
他还擅骑射,喜欢冲锋破阵。
李世民下马,看着那头倒地的鹿,
“这三眼铳虽也有许多缺点,但也有不少可取之处的,这铅子在三五十步内,确实很猛,”
李靖自辞相后,现在偶尔应召陪陪皇帝狩猎或是喝酒,其余时间都在家里写他的兵书,
三眼铳等火器,这位军神也是很看重的,毕竟这是位用兵大家,任何新武器的革新,必然会带来战术的革新,这是不能忽视的,“老臣觉得三眼铳最厉害的地方应当是跟弩一样,不需要年轻力壮膂力强,也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哪怕老人小孩端起三眼铳,只要有一定数量,三段式射击,也能发挥出惊人的杀伤力,”
一个优秀的弓箭手,不说百里挑一练出来的,但确实不容易。
唐军里的弓手,那都是最强壮的汉子,高大魁梧力气壮,还得是长年累月的训练,
但三眼铳这玩意,精度确实不行,射程也不行,李世民做为一个擅射的君主,也是练了许久才有现在的五十步一铳击杀奔鹿的本事,
可还是那句话,固然三眼铳缺点多,但优点也有,上手简单,可以三发,如果是三段式的齐射,基本上就不需要考虑什么射程精度这些了,但其巨大的声响,犀利的杀伤,还是很了得的。
甚至在制造上来说,三眼铳其实很简单,比起弓的制作,时间更短,成本更低,一张战弓的制作周期可是很长的,其各种材料既不易得也成本不低,
但三眼铳很简单,主要就是个三联的铁管,只要有材料工匠,可以源源不断的打造出来,不需要漫长的周期。
所用引线铅子,制做的量大,成本也是不断降低的。
李靖道,“三眼铳也试用几年了,虽无法取代弓弩,但仍不失为一件不错的军中利器,骑兵步兵皆可用。”
如今皇帝的北衙八营,基本上就都列装了三眼铳,
段志玄嘿嘿笑道,“这玩意骑兵们装备确实不错,对阵时可以先轰上三发,短兵相接的时候,还能当铁骨朵用呢,粗糙但好使,咱们的骑兵经过训练后,能够适应这铳声,
但敌人哪见识过这个,咱们袭营的时候,这玩意更是能出其不倍,”
“打吐谷浑肯定好使!”段志玄道。
围猎场上,
北衙禁军轻骑们奔驰围赶猎物,
一个个骁勇无比,
皇帝看着这些精锐无比的将士,目光中也是充满自信,
这两年,李世民除了年头和年尾在长安,其余大半年时间都在九成宫,一边陪皇后在这边疗养,一边在这里亲自训练禁军,
他还从各军中抽调军官们前来轮番训练,
皇帝以狩猎为名,实则在练兵。
既练兵也练将,皇帝早就以吐谷浑为演练对象,一众大将沙盘推演,制订一套又一套的西征吐谷浑的战术。
灭吐谷浑,早就在皇帝的计划之中了。
杨广曾经征服吐谷浑,灭吐谷浑后设立西海等四郡,李世民做为天可汗,当然不会比杨广差,
不仅贞观军方一直力主要干吐谷浑,李世民也早就计划着要灭吐谷浑了,只是李世民不急,
一直在做准备工作。
征服吐谷浑对大唐来说,有挑战,但大家都有信心,毕竟杨广当年曾经打过样。
杨广的经历就是大唐的经验,
灭吐谷浑的困难,一是高原反应,二是粮草难继,三是敌军若败则向偏远逃窜,追击不到,撤军后他们就会卷土重来。
当年杨广表面上灭了吐谷浑,设立了四郡,可实际上伏允虽败,却没亡,南奔雪山,隋军走后伏允就卷土重来。
说来吐谷浑也是游牧部族,唐军有打突厥的丰富经验,
“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两千里,地广人稀,就怕吐谷浑避战,他们甚至可能烧草坚壁清野,”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7907/26355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