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只是不明着斗,
对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武怀玉从没有什么好印象。
“侯相可是比我还早一步回政事堂。”
两人笑呵呵,挺虚伪的。
重新落座,
从贞观元年到如今贞观十一年,这政事堂里的宰相也是来来去去,换了好几批人了。
裴寂、萧、陈叔达、封德彝、杨恭仁、宇文士及、杜如晦、杜淹、戴胄、李靖、秦琼、温彦博、武士、杨师道、张亮、萧、长孙无忌,
有十七个曾任贞观宰相的,如今都不在这政事堂。
房玄龄、高士廉、马周、魏征、王、李大亮、侯君集、武怀玉,
加上如今在座的这八位,
李世民的贞观朝十一年间,先后有二十五位宰相了。
那些宰相中,武怀玉挺怀念萧的,萧大炮可是敢在金殿上皇帝面前撸袖子跟宰相打架的狠人。
今天的政事堂会议,
轮到侍中魏征主持,
他先欢迎了武怀玉入政事堂,大家都熟,也不需要怎么介绍了。
直接进入下一个正式议题,
救灾。
魏征认为,朝廷已经动员起来在积极救灾,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他认为还得找到问题根本才行。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异大于灾,灾异都是天遣,
这套理论不是魏征发明的,是汉代大儒董仲舒构建的,一直沿袭下来,儒家读书人都很信这一套。
现在二月寒灾,魏征认为就是异,异就是天遣。
所以灾要救,但为何会有天遣,这个更要搞清楚。
魏征这一通炮轰出,其余七个宰相,包括武怀玉都表情严肃凝重起来。
大家能当宰相,那都是人精,很清楚魏征这话其实是剑指皇帝,谁当的起异灾天遣?
唯有天子。
这可就有点触及深水区了啊,一个不好,后果严重。
李世民虽说是个挺开明的皇帝,但李世民也有霸道不讲理的时候。
魏征却是有备而来,趁着他轮值政事笔,主持政事堂会议,开始说起灾异、天遣,
皇帝虽下诏让百官上封言事,指出皇帝的过失,可魏征觉得这不够。
对于如今这灾异天遣,魏征给出的结论是视之不明。
不能知善恶,亲近习,长同类,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并指此乃失在舒缓所致。
何谓舒?
知罪不诛,兹谓舒。
魏征说正因视之不明,所以上天就以恒奥做为处罚。
啥叫恒奥?
侯君集就听的一头雾水,他虽曾跟魏征读书学习,但只学了点皮毛。
真听不懂。
武怀玉倒是知晓,
这其实是东汉班固总结的一套理论,
恒奥会导致冬温,春夏不和等季节不调,进而引发人身疾病,亦即所谓的目。
班固说离为火,为目,认为因火色赤,故有赤祥,或叫赤眚。
眚”,说文解字曰目病生翳也,引申为灾眚。
魏征引用董仲舒、班固等人的理论,实则指出如今的赤祥,其实都是因皇帝视之不明,政刑舒缓导致,
说直白点,魏征骂李世民瞎了眼。
比如一些勋戚旧部虽犯重罪,亦不按律诛杀,如丘行恭、党仁弘等等,再比如突厥非我族类,大唐好不容易将他们击败灭国,
现在却又要让他们复国,要把分散各地的二十万帐突厥人在碛南聚集起来,
这不是失心疯?
再比如,皇帝这几年也飘了,打完突厥打吐谷浑,打完吐谷浑又要打薛延陀,兵部和十二卫的那些丘八大将军们,甚至都开始研究征高句丽了。
更不用说,朝廷这几年对内部的那些獠蛮戎狄的征讨也没停过,每年都到处有獠蛮戎狄叛乱,
这不是在走杨广的老路吗?
再有就是李世民这几年也越来越不节俭了,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赏赐功臣勋戚宗室,和皇子公主们非常多,
还有说是皇帝这几年不停的在修行宫,九成宫、大明宫、洛阳宫、仙游宫、玉华宫、翠微宫,还修上瘾了,
而且皇帝还特别喜欢打猎,几乎每月都要出去游猎。
魏征不客气的说,正是皇帝的这种种飘了的表现,才会引的灾异天遣。
堂上只有魏征一人的声音,
其余七位宰相都寂静无声。
实在是没法接话。
特别是皇帝还不在这,在这的话大家当面指出皇帝的一些过失,也算是进谏了。
可皇帝不在这,这话题控制不好,就弄的像是对皇帝的批斗会似的,
太不合适了。
武怀玉觉得李世民这几年确实有点点飘了,但飘的也不多,毕竟用十年时间,就带领大唐走上如今这高度,李世民也有资格稍稍飘一飘。
至于说什么灾异天遣,他觉得这纯粹就是牵强附会了,这就是儒家文人那变态的皇帝改造欲控制欲的产物。
魏征刘了许久,口干舌燥。
他停下来喝水,
想得到大家的支持附合,结果发现没有人接话。
他望向武怀玉,似乎想从武怀玉这得到支持,可武怀玉只是好像没领会一样,只是冲他微笑。
冷场了,
气氛有点尴尬,
魏征喝了几大口水,觉得有点恼怒,
这些人身为国家宰相,结果君主犯错,他们却不肯站出来指出,
想到此,魏征重重放下茶杯,直接瞪着武怀玉,“陛下如今越来越像隋炀帝了,你们身为宰相,难道要跟大业五贵一样只知奉迎?”
大业五贵,是杨广朝五个最有权势者,也被人称为奸佞,分别是苏威、裴矩、裴蕴、虞世基和宇文述。
这五人不敢忤逆杨广,只知一味迎合,权倾朝野,却也祸国殃民。
魏征这指责,已经非常重了,
武怀玉也冷了脸,其它宰相们都对魏征怒目而视。
你骂皇帝就骂皇帝,连带我们做什么?
就你魏征清高了不起?
“魏相,请注意一下你的言辞,议事就议事,不要人身攻击。”武怀玉不客气的反击魏征。
老子复相,还真以为是你的功劳呢?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47907/2635754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