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工走了过去,将里面挂着的几件衣物,移往一旁,又把一个固定的挂钩扭动了一百八十度,衣柜壁缓缓滑向一旁,露出了一个电梯平台。
他走进去,关上电梯门,按下一组数字,电梯平稳的向下行。
在电梯门关上的一瞬间,衣柜的挂钩也自动翻转了一百八十度,重新回归正常。
看上去,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基地的核心研究实验室,全部都修建在地下两公里的地方。
为了建立这个核心的地下研究机构,基地的工程队,从来到非洲之后,就一点点向下拓展,不断加固,直到下挖到接近两公里的地方,才转为横向掘进,并时刻进行固化处理,安装各种液压支撑臂。
工程到现在,其实都还没有完工!
目前只是把主要的核心研究室,全部转入到了地下,只在地面留有一些外围实验室。
而按照最终设计,他们还要再向下掘进几百米,建立一个小型工厂,囤积一批物资,用于在特殊情况下,隐秘的研制开发工作。
参与乌托邦计划的人,很多人都认为,可能他们一生都看不到这个计划实现的那一天。
因此,如何在隐秘的条件下,坚持研究,成为他们考虑的首选问题。
赵工在这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现在,随着公司实验室,光子计算机的突破,模拟系统的搭建,大多数人从中发现了一丝亮光,似乎研究就要获得突破性飞跃。
这项计划,要进行许多大型的地面、空间试验,以验证相关的研究成果。
以前,冈比亚区区一百多公里的国土纵深,他们根本无法在保证机密的情况下,进行试验。
很多测试,他们只能通过超级计算机系统,来进行理论上的验证。
进展快慢先不说,数据的真实性,就很让人怀疑。
科学是严谨的,无论理论知识再强,最后还是要进行真实试验才行。
好在现在搭建了天道系统,他们终于可以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况下,展开各种大规模的试验,在一个只有他们存在的类真实世界里,肆无忌惮的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
想想吧!许多研究,就是因为需要进行大量,注定失败的试验,造成各种浪费,最终因为资金制约,使得研究只能蹒跚而行。
可是他们,却能够在并不额外投入的情况下,没日没夜的展开各种近乎于真实的实验,随时验证他们灵光一闪的想法,对研究的方向进行调整、修正。
这个研究进度,怎么可能不快?
光子计算机,强劲的计算能力,让他们的研究,一下提高了十倍、二十倍,甚至一百倍!
并且,在数据回放、分析、辅助运算等等方面,都给予了科研人员极大的帮助。
这就是现代科技,一环扣一环,每一环的成果,都会引发链式反应。
连赵工这样,只想为乌托邦计划作出贡献,并不奢望看到结果的人,都开始怦然心动起来。
也许,在他们有生之年,真的可以看到计划实现的那一天。
他从电梯里出来,并没有去动力部门,而是转到了材料部门。
材料部门的负责人,是毛俄的一个著名材料学专家,叫做尼古拉,他正埋头在电脑屏幕上,看着不断刷新的数据,目不转睛,一点也没看到赵工的到来。
尼古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崩溃前夕,从中央材料研究所逃出来的。
之后,他一直游离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两国之间。
直到王方军派人,多次和他联系,才好不容易将他游说过来。
他的到来,大大加强了材料部门的研发实力,还有他携带的一些研究资料,充实了材料部门的数据库,并缩短了一些重要配方的研究时间,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成绩。
在非洲基地,像他一样的毛俄、东欧科学家,还有不少。
赵工来非洲的时间不长,没有细算过基地到底有多少科学家,不过根据他的估算,应该有五六百人。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国内来的华夏科学家,毛俄的科研人员只有一百多人,其余基本都是东欧各国的。
由于进入二十一世纪,毛俄为了收拢几大行业的主导权,对寡头资本进行了沉重打击,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也与之发生了变化,造成不少的科学家出走。
这个数字,不低于三万。
王方军听从了陈伟东的建议,没有胡乱招收这些人。
每一个被招来的人,都是具有相当科研实力,在国际科学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著名科学家。
在这混乱的几年里,很少有人注意到了科学家失踪。
人们大多以为,他们去了更加发达的西欧。
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基地已经具有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并且研究深度,开始渐渐超过世界现有水平,再从外面补充研究人员,已经没有必要,才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
<b>最新网址:</b>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54966/1680312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