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需要淋水?”“嗯。”“直接就能用?”“嗯。”面对七嘴八舌的询问,李善不耐烦的训斥道:“一群憨货,待会儿开窑后试试不就知道了?!”随着前面几个青壮的呼和声,关死的窑门被缓缓推开,谭五、谭六等几人先进去查探,搬了十几块红通通的砖头出来。李善细细看去,模样大差不离,配方、制胚、模具都是自己安排好的,只是烧窑自己不懂……烧窑的关键是能不能顺利的到达够用的温度。之前已经废了两窑了,李善想过,都是因为温度不够,虽然改用煤炭,但能不能充分的用上,这需要考验李善的逻辑思维。琢磨了好一会儿后,李善最终决定在砖坯、煤炭摆放的位置动脑筋,而且还使用了大量的煤粉,这是第三窑了。和青砖相比,红砖在坚固程度上有所不足,其中的关键主要是制坯上,原料都不同……青砖用的是陶泥,不说制坯,光是摆放晾干都要几个月,而红砖用的是黏土,按照李善给的配方直接制坯阴干就能入窑了。李善一手持砖,另一手做刀状,用力劈下……砖没事,手好痛!“笑什么?!”李善瞄见马周那厮嗤笑,“你来!”“好。”马周一口答应,从地上捡起块石头。李善脸有点黑,的确啊,自己怎么想的……非要用手劈!马周先砸了两下,只砸下一点碎末,加大力气又砸了七八下,虽然砖块有些破损,但还保有整体,也没有裂缝。李善转头四顾,招手道:“苏兄,来来来。”苏定方反手拿起腰刀,刀背朝下,连鞘砸下……连续三下,红砖裂成了两块。李善满意的点点头,这强度还不错……至少建屋足够了。当年村中有家盖房子,运了一批红砖来,十几个高中生看了香港电影……在那劈砖呢,那强度还未必比得上这一批。“朱石头,你们俩安排人开始打地基,如今还是春耕,如果人手不够,可以从邻村雇一些……”“不行!”今天下山的朱五叔立即摇头,“慢点也无碍,但此等烧砖秘术,不可外泄!”朱五叔摸着光溜溜的脑袋,缓缓转身,加重语气,“都听好了,若谁敢背弃,必驱逐出村!”在场的除了李善、马周、苏定方之外,全都是村中朱氏族人,异口同声应下。李善本人不太在乎,甚至想到,多少古代技术就是这么泯灭在历史长河中……但现在自己的屁股是坐在这边的。虽然比不上青砖,但这等红砖足够建屋了,别说附近十里八乡,就是长安城内也有相当大的需求量……一百零八坊,听起来名声赫赫,实际上有超过二十坊都是空的。朱五摩拳擦掌,“大郎放心,谁敢外泄,苏家大郎一刀劈死他!”玉壶春酒肆封门至今,朱五一天到晚都没什么事做了,眼巴巴的等着烧窑。都说定后,李善去窑里转了圈,砖坯是环形拜访的,基本上质量没什么差别,这才放下心。回家后,李善拉着马周、苏定方、朱五几人算了算成本,黏土是从村边挖的,只耗费人工,模具是齐老六那边打制的,基本不花钱,建窑花了些钱,但却是可以长期使用的,折旧费用几乎可以不计。“这么算下来,主要是煤……呃,石炭的购买、运输费用。”李善啧啧道:“苏兄,这一批石炭一共花了多少钱?”“一百钱。”李善眼睛都瞪圆了,“才一百钱?”“石炭摆在那又没人要,若不是那附近村落相扰,一钱都不用出。”苏定方笑道:“运送石炭的马车,有些是租的,有些是村中的,花费也不多。”马周补充道:“从河北回返长安,光是健马就带回来上百匹,足够用了。”无本生意啊,李善啧啧道:“一窑出砖约莫五千块左右……”“十砖一钱?”朱五试探问。“两窑一贯钱……”李善想了想,“会有人买吗?”“不算贵。”朱五解释道:“自去年突厥南下,关中粮价飞腾,如今斗米已近四百钱。”换句话说,现在的铜钱已经开始大幅度贬值了。苏定方突然开口,“以砖换粮。”“不错!”马周立即赞同,“山东平定,但突厥必然年年南下……如果怀仁当日没胡说八道的话,粮价只会一日贵过一日。”李善想了想点头,的确如此,武德年间,突厥几乎每年都要侵入河东、关中,甚至几次打进京兆府,粮价只会涨……至少在李靖扫平东突厥之前,粮价都不会跌。砖头卖钱……留着钱买粮,多此一举,而且因为时间和转手,会多花不少钱。如今东山寺暗仓收粮虽然没有停下,但收购量也已经很少了……粮价太贵,若是再某一州大量收粮,不等第二日,粮价就会飞涨。想到这,李善都要为李渊头痛……看似一统天下,但接下来的烂摊子,实在不好收拾啊。李建成、李世民还要夺嫡,夺个毛线啊,不管谁上位,都要面对即将而来的饥荒,以及还没衰败的东突厥铁骑。不过,这也是李善选择李世民的根本原因。李建成历史上擒杀刘黑闼,抚平山东,但谁也不知道他上位后能不能做到李世民做到的那一些。更别说,这一世,李善对李建成在山东战事中的诸多作为颇为不屑,拖那么久都不出兵……无非就是怕突厥人还没走,既想捞军功,又怕吃败战,如何能树立威望?活该丢那么大的脸!定下以砖换粮,但乡野只怕少有存粮,农夫最怕的就是青黄不接,不过正好前期的红砖用以朱家沟建屋,而且很多村民的老房子也需要换了,还有东山寺……也该修缮了。一切都安排妥当,定下日后让朱五负责煤炭运送,朱五前脚出门,凌敬后脚就进门了。“今日这么早就回来了?”马周大为惊讶。凌敬在天策府内公务算不上繁忙,但也不是无事可做,往日回村都是夕阳将落。“房玄龄打探过消息,进士科录中八人,无你姓名。”这个时代的科举连名字都不糊,这等消息打探起来难度自然也不大。苏定方和马周同时皱眉,他们都不相信……李善做事向来准备万全,就连烧砖的黏土,都定下从村南头取,正好挖掘河道,既然赴考,怎么会落榜?两人同时想到了李德武……但这等事,李德武插得上手吗?除非是裴世矩。李善抿了抿嘴角,“后日才放榜呢,再等等吧。”最早定下科举入仕,其实是因为无人举荐,想让自己这颗棋子的分量更重一些,科举入仕是李善当时唯一的一条路。但在山东战事之后,李善有很多条路可以走,最后还是以科举入仕,他是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心思的。主持科考的是吏部尚书封伦,门下省侍中陈叔达,前者兼天策府司马,后者与秦王有些私交……李善捋着下巴上的绒毛,心想到底是哪儿出问题了?难不成那首诗不够分量?难道是自己自作聪明了?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55769/2690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