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早在一个世纪又或者是两个世纪以前,热武器彻底将冷兵器推下了战争的历史舞台之后,可能每一位君主都会听到他的属下对他说道:“大人,时代变了!”
而后例如“武士”这样的职业也在飞速凋零,以至于最后武士还有武士刀都沦为了一种象征,是精神上的也是时代上的。
当武士彻底不复存在之后,扶桑岛国上的人则以“剑道”这种衍生品来承载还传承这种精神。当然这种精神也不是当初的精神了,现在叫剑道精神。
虽然说“剑道”一词其实最早还是要追溯到东方古国的《吴越春秋》一书当中,只不过对于广博的东方古文明来说,“剑道”一词还是过于“狭窄”,并不足以在漫漫历史中“以偏概全”般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代表”。
毕竟我们还有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
因此一提到“剑道”很多人还是只能想到扶桑武士,以及武士刀,又或者准确一点说是太刀、打刀、肋差、忍刀之流。
而这种被扶桑成为“剑”的武器,其实我们都一直叫做“刀”。其前身甚至可以追述到东方古国大汉帝国的环首刀,此后是大唐盛世的横刀,而我们绝对可以确信的是,武士刀的鼻祖绝对绕不过它们。
只不过扶桑人在继承之后又根据本土化的实用性有了新的发扬,也可以说在某方向达到了更极致的追求。
而东方古国呢自唐以后并未深入发展横刀,但宋时却有了更加锋锐耐用,也更善劈甲削骨的雁翎刀。其状如雁翎,而刀身较直,刀尖翘形弧,尖至背具反刃,刀腰刻血槽……是一种无论官兵都会佩戴的兵器。
遂有诗云:“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时间再往后推移,也许是印证了那一句“样样都会,不如专精其一”的俗语,明朝之时闽、浙沿海常常遭到倭寇侵扰,而武士刀也随倭寇变成了“倭刀”。
当时倭寇携倭刀确有一定优势,他们身材矮小灵活,刀剑也轻便迅捷,海放官兵长枪自是近身交战不利,再加上其他诸多弊端,因此现大溃之势。
但幸得民族英雄qi继光带领军民重整旗鼓,不但发明出对抗倭刀的利器,专门演练特殊的兵阵,甚至还根据倭刀改良研制出了戚家刀。
“刀轻如纸光如水,两行款识秋芒豪。”便是形容戚家刀的诗句。
……
扶桑武士给人以印象最深的电影之一恐怕少不了黑泽明的《影子武士》或也称《影武者》。当然他的《七武士》也是经典之一,或者说《七武士》对于武士的描述才更为“专注”。
不过要说到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恐怕还是《影子武士》。
之所以说令人印象深刻,恐怕少不了要谈及到影片的高潮部分,也就是近乎末尾之时武田家骑兵不畏赴死一般冲击织田的火枪阵地,以至于最后全军覆没的情景。
虽然说电影未免有些夸大当时的火枪阵的威力,可是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在热武器之下武士、骑士以及传统冷兵器的落寞甚至是脆弱。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58895/1922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