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的温度渐渐升高,李旭的基因能力能准确感知温度的高低,掌控炉中的变化,很大程度避免炼铁失败。
直至炉中的铁水生成了,整个高炉也没有出现毁坏的征兆。
参与炼铁的所有人都紧张的看着高炉,几天的辛苦的劳动,今天就是出成绩的时候。
李旭感受炉中的情况,觉得开炉的时间到了,大喊一声“出铁”。
李大山带着炼铁1组的青壮合力用竹竿将出铁口打开。
赤红的铁水从炉口流出进入一旁的加热坩埚,坩埚同样用煤炭保持温度。
当第一炉铁水成功出炉后大家就兴奋的高呼起来。
“铁水,真的是铁水。”
“李公子真了不起,光是这炼铁的功夫就是神技。”
李旭当然不会因此自满,接下来才是重中之重,他要制作炮膛。
先进的炮管制作,是先锻造成型,接着进行管内膛的加工成型,加工方法是用一种配用超长钻头的大型钻床钻出一个孔,接着到锤床上将这个孔逐步锤削成型。
简单来说,就是用高精密的钻头在实心铁管中,钻出来一个洞,形成炮管。
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炮管,无论是射击精度、寿命还是安全,都比古代炮管高了上百倍。
但,李旭一没有机床,而没有动力机械,只能想想。
他要用最原始的办法,即铸管。
火炮射击时,炮管受到温度高达3000℃的火药燃气强瞬态周期性热冲击,炮管内膛温度高达1000°,高温不仅会严重烧蚀炮管,还会引起炮管变形。
除此以外,发射时火炮炮膛内壁需承受高达800兆帕的压强。耐高温、耐高压、耐摩擦、耐腐蚀,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是炮管生产的重点。
古代的火炮通常由青铜和铸铁制成,但由于冶炼技术所限,炮管无法承受持续射击,隔一段时间就需休息以冷却,如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甲午海战,清军每小时平均只能发射8发,每天通常不超过100发,且铁炮在射击600发,铜炮约100发后,就已不太堪用。
所以,铸管制造简单,但是不经用。
不过,这难不住李旭。
李旭已经想好,通过降低钢铁中的碳元素,增加钢铁韧性,适当添加少量的微量元素如钒做改性,就能大大提高炮管的承受能力。
“大家一起吧铁水弄到模具中。”
李旭指挥着众人,以一套复杂的传力装置把坩埚内的铁水,运送到李旭昨天做好的模具中。
模具是用黏土夯实,里面加入了李旭找到了微量元素,足够用几次。
铁水流入模具,在等待铁水渐渐凝固的时候,李大山的炼铁1组也没闲着,继续用一套滑轮系统将数百斤一包的原料从高炉加入炉中,开始了新一流程的操作。
半天之后,第二炉铁水再次烧好了。
这时候,第一个炮管已经冷却,李旭带人一起抬出来。
最主要的炮管最好,其他的底座等零件就好弄多了。
“在做两个炮膛,就烧铁锭。”
铁锭经过锻造,可以做很多东西,是最基本的材料。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60788/2109808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