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把护城河填了,反正这河有没有也差不多。然后在城外七八丈远的距离设置车营,将沈阳城包裹,这样明军防线达到了一千五百丈。
袁应泰知道自己不懂军事,兵力布置采取了谨慎为主的办法。每一丈五尺分一辆战车,每一辆战车装备灭虏炮2门,火铳5把,车兵6名,占地方圆五尺,而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一丈,两车空间则布置火铳手10名,十人分为两竖列,每列五层,轮番射击。这车营与城墙之间还有四丈的距离,作为马路给预备队和机动兵力来往支援调动。
此外在车营之外又挖掘了两道又宽又深的壕沟,壕沟外则砍伐树木削尖成木桩,参差交错,每三四层设立一道高可数丈的木栅栏作为外围工事,城墙与车营高低搭配,火力交错射击。
如此守军就分成了三个部分,城墙守军、车营守军、预备队和机动部队。老袁打仗不行,但是搞工程是一把好手,这一套就是后来曾国藩搞的那一套,结硬寨、打呆仗。做完这一切,老袁也只能寄希望于沈阳的守将贺世贤长期坚守,以待关内援兵。
无圈点满洲老档记载,明军在沈阳城外挖掘了十三道数丈深宽的大壕沟,战车之间还建造了五尺高的羊马墙,与明朝记录不相符合,可能是对城防做了夸大,以突出八旗的勇武。按照《满洲秘档》说法,沈阳城内有七万明军,但这很明显是故意夸大的。实际明军也就一万五六。
在萨尔浒战败后,明军在辽东的机动兵力一扫而空,开原和铁岭失守后,近四万军队战没,熊廷弼上台后,他充分做了调查,沈阳除了在城头、城外防守的一万八千三百七十八人之外,还有万人左右可充做游兵。粗算当时沈阳明军总兵力应该在2.8万~3万人之间。这些兵力都不是什么精锐,都是当地的卫所兵和营兵为主。
熊廷弼被罢官后,原来熊廷弼的部署被文官胡乱改动,袁应泰接替上位后,重新部署各地防守,他发现沈阳仅有旧军一万人。熊廷弼时期还能布置四面防线的明军,现在的兵力充其量只能维持两面防线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兵是玩不转的,危机迫在眉睫,袁应泰冒险开始招募少数民族士兵,城内布置了大量降夷。这些降夷有蒙古人也有女真人。到天启元年二月底为止,辽沈总计粗略统计,一共接受了五千上下的降夷,这些临时招募的雇佣军,主要安置在辽阳和沈阳,其他小城堡也有部分安置。其中有三千降夷被贺世贤带去了到沈阳。
兵部对辽东袁总指挥招募蒙古女真非常担忧,二月时,兵科给事中萧基曾上疏,对降夷之事表示担忧,认为降夷与后金有所勾结。在老袁看来,如果兵部不同意那就增派援军啊,拨款啊。这些风险我不知道吗,事情明摆着,马上开战了,一万多人打个屁啊。
你说有隐患又不给解决问题。袁应泰很生气,他一向认为,官员分两种。一种是办事的,一种是放屁的。于是他也上疏,以之前的三岔儿之捷降夷战死二十三人为例,认为降夷忠诚可用。
兵部提出此事就是为了保险,两头堵,反正好赖话我们都说了,你们干不好是你老袁的事了。两头扯皮扯了一段时间,随着开战,此事便不了了之。
老袁在落日的余辉下,双手扶着城垛,叹了口气,尽人事听天命吧,自己能做的都做了,自己能力就这么大,自己已经问心无愧了。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66925/2705663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