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
“清静经”系托名老子之作,但成书至少在魏晋,一般认为是三国时葛玄的作品,全文仅有500余字,论述严谨,文字精美,是对“道德经”的精彩解读,和我写的“静坐功法”对照,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诵此经万遍,就可以辅助成仙,可见这是一门修仙的功法,太多的解读都说不到点上,我来试解一番。
整篇经文似乎没有具体的修炼方法,详述前辈的修道的感悟,继承了道德经的风范。
古时候留下的经书功法极多,但有参考价值的极少。即便真有得道高人愿意留法,功法也很难保持原貌,在漫长曲折的转抄传法过程中,往往会被大量篡改内容。象“清静经”这样的性功名篇,一气呵成,天然真趣,文字简白,几乎一字不可增易,非常难得。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里说的非常明白了,能常清静,得悟道。“得悟道者,常清静矣!”,而“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地悉皆归了,可不就是得道么。
清静就是神清心静。神为何物?心为何物?
本以为“静”的概念是我创新的提法,看来又是孤陋寡闻了。
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实际上包含了清、浊、动、静。这也是太极化生的四象。
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解释:生命是遵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一个房间无人打扫,只会更脏更乱,一个城市无人照管,也只会成为废墟。显然浊是无序,清为有序。动静只是相对的,体现了变化,动是加剧破坏,而静是保持秩序,这个力量,就是热量或者能量的转移,遵守各项的定律。这样常清静,便是常常保持有序,当不能保持有序,就是转入死亡后开始腐败。这是物理学家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考古发掘出来的伏羲女蜗图,下身是交尾的蛇身,如同DNA双螺旋。同时分别手持圆规和矩尺,象征天圆地方。规矩象征天地的规则,但注意男持方,女持园,似乎古人早就知道地是园的了。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67651/2675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