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些都不行,那就只剩下了最后一种验证方法。
观测星系形成早期之时的元素构成,从那里寻找证据。
宇宙年龄约为138亿年,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465亿光年。宇宙在不断膨胀,这个速度甚至于超过光速。
基于这个原理,那些现阶段距离银河系数百亿光年远的河系,其现阶段到达银河系的光,其实是它们在形成早期发出来的。
对这些河系进行光谱分析,便能确定当前宇宙形成早期,恒星们是否真的存在微小的金属丰度异常。
这原本是一个很直观的验证方式。早在一开始,人们便提出了这种方案。韩阳之所以将其列为最后备选,实在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验证的话,太难了。
这种金属丰度异常极为微小,而那些河系距离银河系又实在太远,光线极度微弱。
粗粗估计,要达到要求的精度,对应望远镜的口径需要达到约十万光年。
也即,需要造一台和整个银河系一样大的望远镜,才具备理论上观测到这种异常的可能性。
真正造一台和整个银河系一样大的望远镜很显然不可能。不说韩阳做不到,就算把所有缔造者文明拉进来,再把整个银盟拉进来都不可能。
就算具备足够的工程力量,银河系之中的物质也不够。
把所有恒星和行星拆掉,把所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化作质量,算上所有星云,都不够。
幸好,韩阳有替代方案。
那便是阵列望远镜。
就像当初地球时代,在地球周边不同的方向发送三台望远镜,令其组成阵列,便可以实现类似等同于地球口径望远镜的观测效率一样,韩阳同样可以通过阵列望远镜的方式,消耗少量资源来达成类比整个银河系口径的望远镜的观测效果。
但就算资源消耗缩小到了原来的千万亿分之一,这资源消耗的绝对数量仍旧庞大无比,让人望而生畏。
就算是韩阳,都没有足够的把握完成。
更何况此刻还在不断的逃亡隐蔽之中。
但除了这个方法之外,真的没有其余的验证办法了。韩阳也只能咬牙去做。
为此,韩阳派遣出了高达十万支科考工程舰队,分别前往银河系不同的方向。
每一支科考工程舰队都由五艘飞船组成,总数高达五十万艘飞船。
这些飞船大都经由其余飞船改造而来,譬如运输船、客船之类,还有战舰。
为了尽可能的缩短时间,韩阳不得不直接拆除了几十万艘战舰的战斗设施,降低质量,扩大容量,然后携带上相应的工程设施,让它们如同天女散花一般分散出去。
完成这些飞船的改造,以及进行相关工程设备的生产,耗去了人类舰队一百余年的时间,并将人类文明前期储备的所有能源与物资消耗的清洁溜溜。
为此,人类舰队不得不紧急机动,紧急前往下一个恒星系以图获取物资补给。
足足一千年时间之后,这十万支科考工程舰队才各自到位,各自分布到了银河系的各个角落。
但这些科考工程舰队其实并不是直接就能观测。它们根本不具备观测功能。
分布到位之后,韩阳全力以赴,将自己的所有算力都投入到了后续建设之中,操纵着分布在银河系各地的高达十万个施工现场同时开始了工业体系的搭建与生产,各自就地生产出了100艘科考飞船与对应的望远镜设施,然后,进行第二次天女散花——前期的一支科考舰队此刻再度分散成21支,分别再度前往21个观测点。
由此,韩阳在整个银河系之中的观测点就达到了210万个。
210万个观测点,每一个观测点俱都设置了一台高性能望远镜,并可以与其余所有望远镜联合起来,组合成一台等同于整个银河系口径的超巨型望远镜。
这一项工程用去了整整1500年时间,才算是完成了前期筹建。
后续检修、调试又用去了200年左右。总计1700年之后,第一次观测才终于开始。
210万台望远镜同时调整朝向,以极为精密的角度,同时对准了距离300多亿光年之外的一个早期星系。
宇宙形成早期,如同银河系一般庞大的河系还未形成。据韩阳研究,这种庞大的河系应该是后续多个小河系融合碰撞而来。
此刻韩阳的目标就是这样一个异常黯淡微小的河系。
它的整体质量仅仅只有不到一万颗太阳质量,约有几千颗庞大的一代恒星在它内部静静燃烧着。
承载着它们信息的光线,跨越了一百多亿年的光阴,跨越了三百多亿光年的遥远距离,最终进入到了韩阳所布设的银河望远镜阵列之中,又化作一条条数据,呈现到了等候已久的人类科学家面前。
无数人投入到了对这些数据的解析与分析之中。
当最终结果呈现到韩阳面前之时,韩阳微微松了口气。
那种极为微弱的金属丰度异常,被他找到了。有关于空间特性的猜测,被证实了。基于这些数据,空间理论又将可以向前迈进一大步。
韩阳知道,此刻,人类文明真正掌握空间理论的征途已经走了差不多一半。未来,再有一次重大突破,应该就差不多了。
“想要掌握空间理论还真是不容易啊……”
韩阳心中暗暗感叹着,油然想起了罗图与格林诺卡文明。
“就算有我存在,人类文明的突破尚且如此艰难。不知道你们又是如何做的?”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71449/2709800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