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郑振明顿时心下豁然,如拨云见月。
原本他也仅仅是隐隐有所察觉,现在被点破,两相印证,顿时深信不疑。
当下感叹道:
“愿力真是不可思议,过去世里无意一次愿心,便能让你我无数世后再次相遇。”
苏浅雨站在屋内,含笑而道:
“愿力业力,本质无别,愿力即业力也。”
“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业力与愿力。”
“所谓业,即是行为;力,是力量。”
“业力即众生行为产生的力量。”
“确切地说,是一种由行为产生的对行为者的反作用力。”
“这便是业力的本质。”
“这种力量牵引着众生不断地产生新的行为,从而使众生陷入生死轮回,成为因果学说的基础。”
“要想了脱生死,不入轮回,便不能不通晓因果业力。”
“身、口、意皆有业力,思想、语言、行为这些活动都会产生作用力。”
“而“意”更具有基础性,如果没有起心动念,即没有妄想,就不会有语言和行动,因此修行的根本就在于修意、修心、修念。”
苏浅雨侃侃而谈,点出佛门修行要旨。
郑振明不知不觉间坐直了身体,凝神静听。
“修行的目的,从这里说来,就简略明了,即了断生死,不入轮回,得大安乐,大自在,大逍遥。”
“修行的步骤,从这个角度看,亦是再清楚明白不过,下手时无非修正身、口、意,使之趋向善道,断除造恶的根源,其次化解或者承受过往恶业的果报,逐渐趋向于善道。”
“过往恶业报尽,又秉持善道,不造恶业,自然久而久之,积累善业。”
“道友,你可知道,善业得善果,能增福慧,亦是修行之资粮。”
“积累资粮,是修行的前行,如没有这一步积累资粮,纵然终日打坐,也难见功。”
“所以修行要想成就,必先积累资粮,否则无米下锅,修法不成,如蒸砂石,终无所得。”
郑振明很有触动。
这些关窍,与他昔日从黄山听来的相差不大,只是称呼不同。
黄山道法,亦分道法术三部,其中有专讲内外功德的。
讲究的就是一个内积功德,外积善功,内外合力,最终超凡入圣。
只是那其中对于善功的讲解,就有些大而化之,着重于点明修山积德之重,却不曾这么清楚干脆地说明其中原理。
听了这一席话,倒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郑振明肃穆敛容,避席下拜,恭敬地请示:
“请尊者为我开示,何以愿力如此不可思议?”
苏浅雨淡笑点头:
“愿力,亦是妄想,亦是业力,然而一日不成大道,一日不成证入混元道果,见不到元始之门,不能了知三界本是一界,诸天本为一真的道理,这种种细微妄想,就不得断绝……因而可以用愿力统摄诸般妄想。”
“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敌愿力;纵经百千劫,业力还不亡,一朝因缘会,果报即现前。”
“业力不可思议,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愿力亦业力,因而亦不可思议,也是超脱之门。”
“修行之人,入门必先发愿,如是佛门,有四宏愿,如各家道派,入门之初,亦有各自发愿法门,无非是行善去恶,求得解脱之类……此类皆是,愿力之门,教人发修行求道之愿,了脱生死之愿,誓愿成就之愿……”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8827/222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