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说的对,这珠宝首饰才是最贵的,随便一件五位数,六位数七位数的也大有所在。万一挑了一堆首饰自己还是要哭。
结果老妈听后却看了一眼约翰逊道:“约管家,那个我们家人商量点儿事,你看。。。。。。”
约瑟夫会意道:“好的杨太太,如果有需要按动呼叫铃就好,我24小时为您服务!”说完鞠躬离去。
‘十七’看到这一幕,也借口有事推门离去。
“妈,你搞什么?”杨萌不解问道。
老妈神神秘秘的拿出她随身的包,从里面拿出一个包袱,把包袱打开后,里面是一个木头盒子,上面镶嵌着珍珠和黄金等物,一看就是个首饰盒。
老妈笑道:“你们真以为咱家没钱对吧?咱们祖上毕竟是大户人家的管家,没点儿存货能行么?这都是老杨家祖上传下来的。原来你们小就没告诉你们,现在你们长大了也该知道了,来,让你们都开开眼!”
说完老妈打开了首饰盒,里面满满的都是首饰。
老妈笑道:“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你们的祖爷爷是个‘护妻狂魔’,一辈子赚的钱都花在你们祖奶奶身上了。所以咱家老祖宗没留下别的,就给咱们留下了这些首饰。按理说,这些首饰都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传男不传女’。但是你们大伯这个样子,所以你们奶奶爷爷临终前,就把这些东西传给了咱们家。你们都来看看吧。”
杨萌拿出来一根棍子似的东西:“这是象牙的?象牙簪子?”
老爸听后来了精神:“哼,你会看英文就厉害了?记住,什么东西都能丢,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这不是簪子!这叫做‘笄’!‘及笄之年,十五年华’这句话听说过吧?‘笄’就是指这种首饰,就算是簪子的前身!从周代时期,女孩到了十五岁就算是成人,如果已经许配给了人家,就可以梳理妇女的发髻,那时候头上就要戴这发笄才行。看到了吧?这才是簪子!”
这簪子和发髻很相似,都是一根棍一样,但是簪子的花样更加复杂。特别是簪首的变化更大。老爸指着的是一根金簪,簪首上是玉石制作的珠花和蝴蝶镶嵌其上,而笄则是一体成型,都是一种材料。
杨晓静看到盒子里还有一个跟簪子类似的东西好奇问道:“爸,这根簪子怎么两根棍?”
老爸摇了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既不是簪子也不是发笄,这叫做‘发钗’,和簪子基本一样,就和你说的一样,区别就是发簪一根棍,发钗两根棍或者更多。古时候恋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或者夫妻如果要分开一段时间,那时候女的就会把头上的发钗一分为二,一半送给对方,一半自己留下,待到他日重新相聚的时候两根拆字连在一起,有点儿破镜重圆的味道。”
“咦?这个发钗有意思,上面还有这么好几串金珠珠呢!”杨晓静拿出盒子里的另外一个发钗说道。
老爸听后却摇头晃脑的吟道:“‘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面的诗句,说的是杨贵妃的典故,你手里拿着的,就是这诗句里面写的‘步摇’。你听这名字多浪漫?这上面都有垂珠,走的时候珠子摇动,所以才叫做‘步摇’,这是簪子和发钗的升级版。这根金步摇可是清末著名金匠李世诚的作品,当年原主人是个贵族,抽大烟抽破落了,把这玩意拿出来卖钱,咱们老祖宗用了二十个大洋就买了下来,可谓是捡了大便宜!”
“这还有个梳子呢?”杨萌看到一个梳子:“金镶玉的梳子?下面是犀角?咱家祖上梳头够奢侈的啊!”
老爸给了杨萌一个白眼:“不懂就问不丢人,元稹的‘恨妆成’听过么?里面不就写着‘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么?这种梳篦是古代妇女八大发饰之一,一般都是和步摇配合使用,最早是皇宫里那些妃子使用的,所以当年还有‘宫梳名篦’的说法,再到了后来就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女的那是梳不离身!你们这些孩子怎么说你们好呢?咱们老祖宗留下了不少好东西,不能忘了本!你看看,这叫抹额,又叫发箍,红楼梦看了吧?里面什么老太君王熙凤那些女的头上都戴着这东西;这对叫‘点翠’,清朝那种旗头上带的发誓,可惜时间太长给毁了。现在这是金银做成的底托,当年上面都是沾着翠鸟羽毛,这可是咱们国家的国粹!你们都要了解这些东西!哦,其他的就是镯子、戒指、项链、耳环之类的东西了,你们连这些东西都不认识的话那就是欠揍了!”
老妈瘪嘴到:“瞧瞧你爹,终于找回场子来了,瞧把他牛的!”
杨萌笑道:“老妈,你这也是有备而来啊!”
老妈点头道:“当然了!泥人还有三分火呢,你大伯回来显摆那么久,只能他显摆?咱也显摆显摆!让他不孝顺!等着哭去吧!”
“妈,你不怕他们跟你要东西么?人家也有继承权的好么?”杨萌问道。
老妈哈哈一笑:“他们知道个屁!我们也是在你爷爷临终的时候才知道家里有这些东西!他不可能知道!”
老爸道:“这也不能怪孩他爷爷奶奶,在他们那个年代想要留下来点儿东西可都不容易,当年‘破四旧’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埋在咱家羊圈地底下才保存下来的。当时你祖爷爷还有一套唐伯虎亲笔画的春宫图,结果埋在地下都烂掉了。把你祖爷爷心疼的啊!一直到死都念念不忘。”
杨萌眨了眨眼:“活了这么大岁数,我现在才搞明白:原来我竟然是个富二代啊!”
(本章完)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9319/233271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