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原始宗教其实和阳神世界的宗派差不多,尤其是更多的类似于四方异族的那些大教。
阳神世界所谓的六大圣地,除了太上道和大禅寺之外,其他四大圣地对应的都是各方异族,而大禅寺还被中原王朝大乾帝国灭掉了,太上道和大乾帝国也是死对头。
这也是和华夏历史比较类似的,不管是中原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还是什么,皇权虽然有的时候通过一些神神叨叨的手段控制百姓,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皇权至上的体制,所谓君权神授之类的,如果真的哪个宗派跑过来说他们家祭祀的神就是那位君王顶头上的神,皇帝弄死他的概率很大。
而四夷若是雄主出事,掌控部落权势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即便是如此,神权祭祀的权威也是多少能够制衡的,更不用说一些其他的阶段,神权和君权直接分割的没有那么明确。
其实说起来的话,中原帝国在这方面的超脱性可以追溯到姜文焕他们那变主世界的时期,纣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神权的限制难以施为,为了对抗巫师势力的权威,才有了姬发在牧野战场上列出来的所谓不积极祭祀,任用身份低贱的人之类的。
废除部分祭祀本质上就是限制了神权的影响力,而任用平民之类更是为了和那些巫师抗衡。
所以纣王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被内外夹攻之下的结果。
扯远了!
说回五斗米道教。
从基本配置上来说,作者估计整体大势是仿造阳神的情况设置的。
这个大势不是说历史大势,而是说这类中央帝国,四夷诸国,各大圣地宗派,各大世家之类的设定。
当然,这类设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见到,儒道世界背景板是十国并列,所以相似度自然是和阳神世界的设定更相似一些。
区别则是力量层次了,估计这也是作者没办法的事情了。
单纯以阳神体系的力量来说,怎么安排汉室,诸侯,世家,宗派,异族之类的力量层次都无所谓,但是偏偏这里还多了一个儒道的修炼体系。
汉末诸多大儒套到儒道修炼体系里面,不要说什么大儒境界了,半圣级的都不是没有,这种情况下,武道仙道自然也不得不跟上来了,否则没法平衡啊。
如何评判儒道的境界,一般低级的那些先不说,顶级层次一个比较简单的标准就是文庙。
按照儒道世界的定位,文庙七十二子大多数应该是在大儒之上的吧,说是半圣也没太大的问题,那么都有哪些呢?
马融卢植郑玄服虔贾逵杜子春范寗杜预王肃王弼
马融应该是老辈了,在这种变异后的世界不知道能不能熬到百多岁,而后面的那些也算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了,这个阶段还没彻底发育起来,就和名将们类似。
即便是如此,也有卢植,郑玄等人能够坐镇汉室了,更不用说还有众多没有提名进去的大儒们。
再者说,儒道修炼体系也不仅仅是儒家,诸子百家也都在列,和文庙对应的武庙也是类似的象征了兵家境界高深的大佬们了。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9537/238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