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不见,楚王如今可还安康?”
宣室殿,刘不疑跪坐一旁,看着棋盘上,刘弘再度落下的一手臭棋。
刘弘对面,一位比刘不疑稍年轻些,举止间不时透露出贵气的老者,眉眼间稍带些疑虑,似是在思考着如何落子,才能让刘弘输的好看一些。
纠结的落下一步隐晦的恶手,老者稍一拱手:“承蒙陛下挂怀,父王虽年事已高,也还算得上坚朗。”
闻言,刘弘无甚所谓的淡笑两声,随手落下一子:“既如此,朕当无忧矣。”
作为刘邦最小的弟弟,刘交如今也已是年过花甲;若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刘弘这位皇叔祖,历史上的楚元王,也只剩下一年多寿命了。
即便是刘弘面前这位楚王次子,亦已年近半百;在历史上也只在楚王王位之上坐了不到五年,旋即撒手人寰。
但不知为何,从刘郢客的面色中,刘弘丝毫看不出类似‘命不久矣’的预兆——比起朝中动轨七老八十的朝臣勋贵,连五十岁都还没到的刘郢客,无疑算得上年轻力壮。
而刘弘之所以会关注这位元王次子,历史上的楚夷王还能活多久,则是出于对宗正属衙的考虑。
——刘不疑兼任奉常、宗正二职,已经快半年了!
虽然两个九卿属衙都属于比较清闲的部门,刘不疑也能应付得了,但一人兼任两个九卿位置,说出去终归不好听——汉家无人,竟以一人而任九卿者二?
时间久了,将来舆论中也未必不会出现‘九卿?四点五卿矣!’之类的恶俗笑谈。
偏偏宗正和奉常的职权高度相似,基本上,被下达到宗正属衙的命令,奉常也会有需要参与的部分;如今宫中郎官不满员的情况下,诏书草拟之事又是由奉常属衙暂时负责。
简单来说:刘弘不想再面临前段时间发生过的尴尬状况了!
——奉常何在?刘不疑出列:奉常臣不疑恭闻圣训;其令宗正做某某某某事,刘不疑再拜:宗正臣不疑奉诏···
刘不疑本职是奉常,临时兼任宗正,也是刘弘出于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量;如今有了新的人选,自然要开始筹谋新任宗正卿。
最省事儿的,自然就是眼前的刘郢客——在原本的历史上,刘郢客便是于文帝元年被封为楚王世子,并留于长安任宗正。
待等一年之后,楚王薨,刘郢客回国继位后,文帝又任刘郢客之弟:红侯刘礼为宗正。
按原本的历史轨迹,由楚元王的儿子们担任宗正,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如果将太上皇刘太公看做老刘家的第一代,刘邦及昆仲算作第二代,那刘弘算下来,应该算是老刘家的第四代子弟了。
而在现在这个二代凋零,刘邦一脉三代只剩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的时间点,同身为三代子弟的刘郢客,在宗族内的辈分也足以出任宗正卿。
宗正,说到底就是老刘家理论上的家长;对担任者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辈分够高,能压得住场子。
要是随便一个老刘家的毛头小子登门,宗正就屁颠颠出去迎接,口称叔伯,那宗正就将毫无威严了。
而若是让三代子弟中的刘郢客担任宗正,就不会发生这种问题了——如今尚在世的刘氏宗亲,也仅有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德侯刘广,以及即将被封为燕王的刘信,勉强和刘郢客平辈。
任命刘郢客为宗正,刘弘只有一个疑虑:一年后刘交亡故,刘郢客就要回去继承王位了。
到底是按历史轨迹,先任刘郢客为宗正,待等一年之后再召刘礼入长安,还是直接将刘礼扶上宗正的位置···
稍一思虑,刘弘还是决定,先用刘郢客——历史上的文帝,无疑是政治智慧十分高明的人。
任命楚王之子为宗正,在历史上恐怕也是和‘封刘郢客为楚王太子’一起发生的。
如果刘弘一边让刘郢客成为宗正,另一边又任命刘交的另一个儿子为宗正,山高皇帝远的,免不了会让刘交误会刘弘地用意,如‘更青睐刘礼,而不认可刘郢客’之类。
想到这里,刘弘便已下定决心;自棋匣中取出两颗棋子,轻轻放在棋盘边沿,刘弘笑着一拱手:“朕败矣。”
见刘弘如此痛快的认输,刘郢客顿时有些诧异起来;待等看到刘弘面上的淡笑和坦然,终于安下心:“臣侥幸。”
看着举止间无不透露周礼气息的刘郢客,刘弘暗自点了点头:刘交别的不说,在教育儿子这件事情上,在老刘家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久闻楚王家风严谨,今日一见,朕深敬之。”
先给刘交脸上贴一层金,趁着刘郢客客套之际,刘弘冷不丁开口:“于燕赵诸侯之事,朕本欲以楚王之意为之;奈何楚王不堪舟车劳苦,遂遣卿代至。”
说着,刘弘淡然端起棋盘边的茶碗,稍抿一口:“不知楚王可有言,交代卿转呈于朕前?”
归根结底,刘郢客此次如今的主要任务,还是代表其父刘交出面,以刘家二代的超高辈分,为燕赵诸侯人选,以及齐悼惠王诸子分封之事画上句号。
前者还好说,燕王已经有九成可能落到武哀王一脉,刘邦长兄之子羹颉侯刘信的头上;刘弘关注的,也仅仅是能否借着刘交之口,将赵王的位置暂且空置。
盖因为赵国的战略位置,实在是有些微妙。
实际上赵国并不直接与汉匈边界接壤——赵国与汉匈边界只见,还有代、燕二国;以东,则是齐国。
赵国以南,就是为关中把守最后一道门户的梁国;以西,则为上党、河内等郡。
只要是对战略有丝毫了解的人,就不难看出赵国究竟出于怎样的战略位置:向北充作代、燕之后的第二代防线,向东防备齐国;而向南,则可直抵梁国,甚至向西攻打上党、河内,由河东而至函谷关下!
也就是说,赵王即可以选择北守边墙,东扼齐国,也可以南攻梁国,或西取河东···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外如是。
如此重要得战略重地,其人选稍有差池,便有可能为汉室带来无穷祸患!
更让刘弘郑而重之的是:按高皇帝刘邦时传下的惯例——赵王,默认具有对边墙附近诸侯王的战略统领权;边墙有变,赵王理论上具备先做出反应,而后再报告长安的决断权。
光是这一点,里面能做的文章就不知有多少了——什么勾结匈奴假装做出攻击姿态,然后赵王以‘应激’为由调兵牵强,表面上防备外敌,实际上兵临睢阳城下,叩关函谷···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15153/392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