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某些时候,人们会发现行星在夜空中的运动速度会渐渐变慢,直到停滞不前,并向反方向短暂的运动一段时间。在不久后,它们又会再次扭头踏上原来的轨道。
在完美的宇宙模型中行星的逆行显得不合规矩,但古希腊人也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忍痛对宇宙模型修修补补。
到了公元140年前后,这套模型已经变得无比繁复。
出生在希腊的罗马天文学家,克罗蒂斯·托洛米被公认是古代天文学集大成者。
在他出版的天文学巨著《天文大成》中展示了当时最先进的宇宙认知。
在这本书里,地球已经被悄悄地移开了宇宙中心。
所有行星的轨道变成了【偏心圆】,除此以外,每个行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轨道,被称作【本轮】。
【本轮】套在【偏心圆】轨道上运动。
而行星呢,则在【本轮】上运动。
直到16世纪为止。
托洛米的理论统治了天体运行理论1000多年。
这很奇怪,托洛米的理论计算繁复,而且也不是纯正的【地心理论】,它实际上违背了古希腊人所崇尚的完美和平衡的宇宙。
【偏心轮】这样的构造更像是出现在机械匠人手工间里的‘奇巧yin技’,而不应该出现在神明创造的天空中。
但另一方面,【托洛米体系】确实很好的解释了行星的运动和逆行现象。
16世纪,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革命性的【太阳中心理论】。
在哥白尼的宇宙模型中,太阳被放到了宇宙的中心。
一切天体都围绕着太阳转动,但直到哥白尼去世半个世纪后【日心说】仍然无法压倒托洛米的【地心说】。
从寓言的准确程度上看,它们差不太多。
而不管,哪一套理论都无法准确的寓言行星的运动。
大行星似乎总是在某些时候走的过快了一些,有时又走的慢了一点。
【地心说】的缺陷随着时间长河的奔腾,随着科技的进步,无可避免地在一步一步的暴露。
17世纪初,【望远镜】在荷兰诞生。
这种仪器是将两个透镜用一根金属长管连接起来。
第一个透镜被称作【物镜】。用来收集光线,并汇聚起来。
这些光线被第二个透镜修正后,生成人眼可直接观察的识相(识相,可被肉体凡胎观察的成像),望远镜收集光线的能力和【物镜】的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物镜】直径增加10倍,望远镜收集光线的能力就增加100倍.
望远镜还可以使观测者分析更加精确的图像,这种能力和望远镜的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人类的眼睛本是一套精巧的光学系统,但人眼收集光线的面积很小,大致等于瞳孔尺寸。
这样的能力足以使人类在自然界分辨敌害,甚至也足以使人在昏暗的蜡烛或油灯下分辨羊皮纸上手写的小字。
但说到仰望星空,人眼能力终究有限。
早期的望远镜非常简陋。
但【物镜】的面积要比人眼的瞳孔大上几十倍,早期的望远镜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视力’。
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技术】应用到天文观测中。
他惊奇的发现夜空中横亘的银河原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来是由无数的星星构成的。
当他将望远镜指向【木星】时,他发现木星周围居然还有4颗小小的天体。
很明显,这些天体是在围绕着木星做周期转动的卫星。其中转动最快的卫星在一个晚上就能发现它在夜空中发生明显的位移。
既然有天体可以围绕着木星转动,而不是以地球为中心,那么太阳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围绕着地球转动呢?
1573年,哥白尼去世18年后,约翰尼斯·开普勒出生于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
开普勒幼年贫穷,由祖父抚养长大。
他的视力很差,可能是幼年的‘天花’造成的,终其一生,开普勒很少坐到望远镜前。
但他任然被认为是欧洲一流的天文学专家。
因为在数学计算方面,开普勒罕有敌手。
开普勒是哥白尼学说的信徒。
不仅仅是科学上的原因,也有神学上的动机。
在开普勒的想象中,上帝创造的世界一定具有完美的几何特性。
【几何学】一共存在5种不同的正多面体。
正四面体(四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所构成的几何物体);
正六面体(正方体,六个面都是面积相同的正方形构成的几何物体);
正八面体(从外部看,该几何体由8个等边三角形面组成,从外部观察类似把两个金字塔模型底座对底座粘和所形成的产物);
正十二面体(它由12个等边五角形组成,也就是从外部观察该几何体有12个面积相等的等边五角形)
正二十面体(它由20个等边三角形组成。)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3446/827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