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正多面体总是存在一个【内接球】(内部能放下的最大球体)和一个【外接球】(正好包裹多面体的球体)。
如果将5种正多面体嵌套起来,就可以将空间分为6层。
开普勒相信,这并不是巧合。
在他的假想中,如果将太阳放到宇宙的中心,那么水、金、地、火、木、土这六颗行星的轨道应该可以正好放入5个层层嵌套的正多面体分割的6层球壳中,哈哈,这是多么完美呀!
1596年,在开普勒的第一本天文学著作《宇宙之迷》中,他热情地描述了自己完美的宇宙理论并辅以初步的计算结果。
然而,欧洲的天文学家并不十分买账。
在哥白尼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天文学观测精度提高了不少,而开普勒依然用哥白尼时代的旧理论去验证自己的数据显得不那么合适(就很呆)。
数据的质量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困扰着开普勒。
1600年,开普勒接到当时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笛古·布拉赫的邀请前往布拉格做他的助手。
这正是开普勒梦寐以求的机会呀!
笛古可能是望远镜发明以前最伟大的观察天文学家他改造了【六分仪】和【四分仪】。使得他们对角度的分辨力大大提高。
笛古可以用他自己改造的仪器在1【角分】的精度上研究行星的运动。
读者可以将自己的手臂伸直与眼平齐,竖起食指,此时食指所能遮掩的角度大约是1度。
笛古的观测角度是这个角度的60分之一。
笛古的一身都致力于高精度测量行星运动,在邀请开普勒时,笛古是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世的皇家天文学家。
他的工作是将自己一身积累的行星观测结果变为一个以他的赞助人,鲁道夫二世命名的星表。
这些数据正是开普勒所需要的,他深信这些数据可以证明自己的正多面体模型。
于是,欣然踏上旅程。
笛古和开普勒的合作并不愉快。
笛古有自己的一套宇宙模型,介于【日心说】和【地心说】之间。
在这个模型里,所有的大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动,而太阳呢?又绕着地球转动。
笛古希望利用开普勒的数学才华来研究自己的模型,但开普勒却是坚定的哥白尼门徒。开普勒无法从笛古那里获得行星运动的全貌。
因为笛古对他充满了戒心,只是一点一点得,施舍似的提供给他自鳞片爪的数据。
开普勒没有能够取得研究的进展,反倒是花了大量精力为笛古撰写,攻击研究笛古对手的文章。
这份合作非常短暂,6个月后,笛古不幸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去世。
在弥留时刻,笛古终于将所有的数据交给了开普勒。”
夏小秦看到这里,微微停顿,莞尔一笑。
他当然没有恶意揣度什么,只是感叹命运的神奇,至少他从这个故事中了解到开普勒的隐忍、专注等等品质在成功路上的重要性。
夏小秦继续看下去。
“笛古对开普勒说,‘不要辜负了我的一生’。
在随后的数年里,开普勒终于能全身心投入太阳系运行的问题里。
他很快发现,自己的正多面体模型有严重的问题,【水星】的运动完全无法用这个模型预测。
其他行星的运动也只是勉强和这个模型对得上。
是笛古的数据错了吗?
开普勒拒绝相信是这个原因。
和笛古一起工作过的他,完全相信数据的精确度。
开普勒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完美的宇宙模型出了问题,但他距离真正的答案已经不远了。
在重新审视了数据后,开普勒发现了解开谜团的关键之处。
行星的轨道是【椭圆曲线】而不是正圆,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
而他呢?也找到了正确描述行星运动的法则,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当它远离太阳的时候,它的速度就会变慢。
当它接近太阳的时候,它的速度就会加快。
如果我们将行星和太阳练成一条线,那么,这条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总是相同的。这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
在数年后,开普勒又发现了【开普勒第三定律】:
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平方正比于轨道半长轴的3次方。
开普勒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此以后只要确定任何时刻的行星位置,根据【开普勒定律】,人们就可以完全精确的预测它之后的运动。
为什么行星会如此运动呢?
1687年,艾萨克·牛顿最终找到了蕴含在【开普勒定律】里的奥秘【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认为宇宙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而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正是牛顿引力定律的直接推论。
(本章完)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3446/827171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