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莽一觉醒来,王屋山银装素裹。
洗漱完毕,早有道童将早餐整齐地摆放在餐厅的八仙桌上。
唐朝那会还没八仙桌,桌子是高莽让修建道观的工匠帮忙打造的,连带着四把当下流行的圈椅。
高莽在椅子上坐下来,看着满桌的食物满满的幸福感。
姑苏的伤荷藕,岭南的笋芽,终南山的韭根,波斯的波斯菜也叫菠菜,天竺的落苏也叫茄子,大秦国的包菜也叫包包菜,泥婆罗国的大葱也叫大葱,再加上东都洛阳百草园的菘菜,八样清淡小菜,全部经过御厨精心烹制。
主食则是一大桶雕胡饭,用雕胡米掺以熊白也就是熊背上的脂肪蒸制而成,颗粒诱人香气扑鼻。
李白说,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杜甫说,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王维说,琥珀酒兮彫胡饭,君不御兮日将晚。
大唐三大吃货,呃,三大诗人都推崇的雕胡饭,高莽当然也是最爱。
当然这顿早餐的价值高莽也是清楚的,一顿饭足以吃垮一户普通人家。
八年前朝廷开始营造阳台宫,为了便于转运物资材料,专门修建了一条从洛阳通往王屋山的大道,从那以后,来自皇宫大内的各种奇珍和食物也沿着这条道路送到了王屋山。
蔬菜粮食之类的几乎两天送一次,并且是大内专车,所以这条路被当地的老百姓淳朴地称之为“菜道”。
菜道大概就是“荔枝道”的低配版吧。
老神棍司马承祯将高莽的餐食安排得如此低调而奢华,大概也没安什么好心,大抵是在提醒高莽,干了我大唐的饭,就要干我大唐人该干的事。
老道更深的目的则是,以后你就是宫里的人了,帝王家的日常了解一下。
风卷残云干光大唐饭,高莽满足地打个饱嗝儿,从腰间的鹿皮囊里取出烟斗和烟丝,美滋滋的怼了一锅子。
院中扫雪的小道童见高莽走下房间台阶,急忙上前恭敬道:“小师叔,今日丹鼎开炉,仙师让您赶去阳台宫。”
高莽点点头,抬头看了一眼飘落而下的雪粒,这是要冻死人的节奏啊。
不敢再耽搁,高莽回到房间,在两个小道童的伺候下将道袍整齐穿戴好。
不是矫情或者讲究排场,而是必须如此。
盛唐以来,司马承祯所在的上清道一家独大,但还有全真道、楼观道、正一道、天师道等其他道教派别,在当时也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和司马承祯同时代的,诸如张果老,罗公远,吴筠,李含光等道士,都深为玄宗所倚重。
开元初年,长安青都观道士,天师道的张万福编写《三洞众诫文》、《三洞法服科戒文》,整理道教的斋醮科仪,轨范宗教仪轨,并且对道士的穿戴着装有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张万福的主张得到道教各派认可,司马承祯也对此持开明态度,吸纳、采用了张万福的一些主张。
《三洞法服科戒文》中,道士分为七种品第,初入道门、正一、道德、洞神、洞玄、洞真、三洞讲法师,每个品第的道士穿戴巾、冠、褐、裙、帔都加以区分。
高莽作为司马承祯的关门弟子,辈分奇高,远不止“小师叔”那么高,按照品第,他应该着第五品“洞玄”的道服。
具体装束是,头戴四面两叶的莲花冠,身着黄褐三丈六尺,袖领带作三十二条,帔用二丈四尺,共二十四条。
https://zerifeisheng.com/book/39012/10711543.html